天下名山僧占多,千山五大禅林祖越、龙泉、中会、大安、香岩所选的地方令人惊叹不已,寺院周围群山环抱,绿荫掩映,泉水潺潺。祖越寺和龙泉寺还有一点出奇的相同,就是寺院后部都有个高大的峭壁,峭壁的形状都似“钟”形并上部一个凸起,像一位弥勒在打坐,因此,两个峭壁的名称都叫作“弥勒峰”。
祖越寺弥勒峰
祖越寺弥勒峰位于祖越寺北,由祖越寺大殿后拔起,其高30多米,近峰头处有一叠台,台上为峰头,呈椭圆状。南面是片陡壁,向外突出,成拱瓦形,由南向北看去,如同弥勒敞襟露腹,故称弥勒峰。
龙泉寺弥勒峰
龙泉寺弥勒峰位于龙泉寺毗卢殿后,其高30余米,由下至上浑然一体。峰头稍向前突,成圆状,掩映在古松下。其南面是片石陡岩,向外突出。从南向北看去,整个山峰犹如一尊巨大的弥勒佛石像,头、身子和敞襟垂腹的轮廓十分清晰,故名也叫弥勒峰。
祖越寺寺门及“独镇群岳”摩崖刻石
还有一处相同的是,两个弥勒峰在同年同月被同一个人题了字,并制成了摩崖石刻。这个人叫盛泰宇,明朝江苏人,官至巡遼御史。明隆庆三年(年)盛泰宇游览千山,在两个弥勒峰上题了字。
祖越寺和“独镇群岳”
在祖越寺弥勒峰题的是“独镇群岳”。此四字之意取道家《玉匮经》中黄帝封蜀中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之意。故事说黄帝遍历天下封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嵩山为中岳、恒山为北岳、衡山为南岳,后历蜀中,见青城山巍峨险峻,气势博大,便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意即高山大川的上司真仙,一月之内,群岳再朝,青城山便有独镇群岳之誉。盛氏在此题“独镇群岳”,意即祖越寺弥勒峰象青城山一样,为千山诸峰之冠,有镇服千山诸峰之气概。
“吐符应生”
在龙泉寺弥勒峰题的是“吐符应生”。这四个字释义古往今来耗尽了文人墨客的心血,至今仍众说纷纭。最通俗的是龙泉寺僧人累代口耳相传的说法:实际上很简单,盛泰宇于嘉靖年间曾游过龙泉寺,因年老无子,在龙泉寺烧香许愿求子。回家后,果产一子,泰宇大喜,于隆庆二年巡辽之时,特意赶到龙泉寺还愿,刻下了“吐符应生”四字。“吐符”就是许愿,“应生”就是应愿而生下一子。即盛赞佛祖灵验之意。
纵横驴友为摩崖石刻描红
千山的明朝摩崖少之甚少,两峰摩崖石刻至今已年,为千山和两寺留下了历史文化的厚重。
雪豹驴友为摩崖石刻描红
前年,纵横、雪豹两个户外队先后为祖越寺、龙泉寺的弥勒峰摩崖石刻刷了红漆,义务为庙里做了善事,体现了鞍山驴友对千山的热爱和珍惜,也得到了千山风景区的衷心感谢。让我们认识一下他们吧!
纵横驴友
雪豹驴友
视频:独镇群岳与盛泰宇
摩崖文字:皇明隆慶三載/獨鎮群嶽/賜進士第按遼侍禦/蘇吳盛泰宇書
此摩崖刻在祖越寺大雄寶殿後彌勒峰峭壁上。“獨鎮群嶽”四字自右而左直書一行,楷書。“獨鎮群嶽”右側款識自上而下直書一行6字,楷書。左側款識自上而下直書二行,第一行8字,第二行6字。楷書。
劉偉華《千華山志》卷三《勝跡》,釋“彌勒峰”云:“寺正北,峰如巨佛垂腹趺坐,曰‘彌勒峰’,亦稱‘石佛崖’。自寺前下方北望之愈形神似。崖間橫刻‘獨鎮群嶽’四字。明隆慶三年鐫。”
祖越寺与“独镇群岳”
檢索前賢詩文,於“獨鎮群嶽”摩崖多有述評。常守方于咸豐六年()曾有千山之遊,其《千山紀遊》云:“但從院中遊覽,觀壁上刻‘獨鎮群巍’四大字,餘字模糊,未識何人所書。”岳誤為巍,蓋亦因“模糊”。劉偉華《遊千山記》記曰:“寺後山刻‘獨鎮群嶽’四大字。西北有缽盂、海螺、臥象諸峰,西南有鵓鴿崖、三台峰等勝景。”鄒東華《千山遊記》云:“既而往祖越寺,寺後石壁上刻‘獨鎮群嶽’四大字。”臧乃用《游祖越寺》詩云:“飛下碧峰頭,數武山門到。雙塔排兩山,獨石鎮群嶽。樹有栗松奇,碣刻天花妙。好景再來游,龍泉看夕照(寺後石壁刻‘獨鎮群嶽’四字。寺前有雙塔,又有栗頂生松一景,門前石碣上刻‘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八字)。”王永江《遼陽懷古?望海潮》記云:“重來舊地勾留,悵摩崖刻石(……又彌勒峰刻‘獨鎮群嶽’及‘含澤宣氣’八字,但未記為何人題。)”
祖越寺与“独镇群岳”
關於“獨鎮群嶽”釋義,清人王爾烈《瑤峰集》中《彌勒峰》載:“(寺內高峰,如巨人垂腹趺坐。據《松鶴遊記》為彌勒峰,今寺僧亦不知其名矣。)彌勒高峰像宛然,坦懷趺坐眾峰前。煙雲久飫彭亨腹,文字誰劖混沌天。山半僧歸猶喜客,松陰榻靜且逃禪。午鐘一飯山蔬飽,乘興還尋十丈蓮(無梁觀在蓮花峰上,今人亦莫知。自羅漢洞北望之,其形儼然菡萏也)。”對彌勒峰進行了形象的描述。“文字誰劖混沌天”蓋即指“獨鎮群嶽”等石刻,然於此詩中未釋石刻含義。他在另外一首詩《祖越寺》中則於“獨鎮群嶽”的含義敍述頗詳。王氏言祖越寺彌勒峰之靈異,又言其為入山第一峰,為千山群嶽之首。王爾烈《祖越寺》詩云:“峰外奇峰峰上松,神仙應向此間逢。穿林風勁來香象,守洞雲深繡老龍。玉匱流傳皇帝事,青城仿佛丈人封。昔人自有看山眼,五嶽何難一腹容。”王氏又于“五嶽何難一腹容”句後做注曰:“寺中彌勒峰,如巨人垂腹趺坐,其上刻曰‘獨鎮群岳’,向無詳其意者。考《玉匱經》:皇帝披山通道,遍曆五嶽,封蜀中青城山,以為五嶽丈人,乃岳瀆之上司,真仙人之崇秩,一月之內,群嶽再朝此,則所謂‘獨鎮群嶽’者也。題者蓋以彌勒與丈人俱取形似,以比其靈異耳。又按:杜光庭《青城山記》:‘岷山連峰接岫,千里不絕,青城乃第一峰也。’今祖越為入山第一寺,而此峰亦第一峰也。杜記又云:‘前號青城,後號大面,其實一也。’與彌勒峰垂腹義益相近,則四字之取於《玉匱經》可無疑矣。”
祖越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遼陽縣誌》卷六《名勝古跡》中述及祖越寺時,亦言及“獨鎮群嶽”刻石,所釋與王爾烈亦大抵相同:“(祖越寺)在無量觀西閣之前崖下,亦五大禪林之一。清乾隆六十年重修。碑載,唐時既有此寺廟。寺後最高峰如巨人垂腹趺坐,據《松鶴遊記》為彌勒峰。石壁鐫有‘獨鎮群嶽’四字,明隆慶二年刻。蓋本道家《玉匱經》皇帝封蜀中青城山為五嶽丈人之意。”惟《遼陽縣誌》所記“獨鎮群嶽”刻石時間為明隆慶二年(),為明隆慶三年()之誤。
千山祖越寺
補:盛泰宇題“獨鎮群嶽”似可從兩個角度理解。其一,將千山祖越寺彌勒峰置於華夏,言其超越群岳,如王瑤峰所言“五嶽何難一腹容”,贊其勢雄者也。此固有誇耀之意;其二,千華既以千為名,諸峰林立,各呈其姿。盛泰宇從千山諸峰角度,言祖越寺彌勒峰“獨鎮群嶽”,亦為妥當。
千山祖越寺
考盛泰宇千山摩崖題名,僅在祖越、龍泉二寺,此大抵能說明盛泰宇來千山時遊歷的範圍,亦由此可知彼時千山祖越、龍泉之規模。明時,今無量觀所屬區域均棣屬祖越,其繁盛可以想見。祖越又是彼時千山入山后第一座寺廟,士人遊歷於此,歌詠題名亦屬自然。
摩崖文字:皇明隆慶三載/吐符應生/賜進士第按遼侍禦/蘇吳盛泰宇書
此摩崖刻在龍泉寺毗盧殿后彌勒峰上。“吐符應生”四字自右而左橫書一行。楷書。右側款識自上而下直書一行6字,楷書。左側款識自上而下直書二行,第一行8字,第二行6字,楷書。
劉偉華《千華山志》記“吐符應生”云:“寺後羅漢堂北山石崖橫刻‘吐符應生’臂窠大字四,為明侍禦盛泰宇書。題下嵌青石刻一方,系雍正九年壬子某氏刻,解釋四字意義。惟文字剝蝕,漫滅殆盡,詞旨不完,殊難尋繹辯證。鄉賢寺僧解說不一。”
龙泉寺
清及晚近,時賢遊記及詩歌于“吐符應生”摩崖多有記述。陳夢雷《遊千山記》云:“其上為彌勒殿,而大殿之北,高峰屏立,舊刻‘吐符應生’四大字,山僧即以為名焉。”王爾烈《三寺紀景戲作排律五十韻》云:“漱瓊書可拓,吐符義當求。”魏燮鈞《明日雨猶未霽,先睹龍泉勝慨,得詩二章》云:“流覽昔人書,深刻峭石面(殿后峭壁上刻‘吐符應生’四字,明人書)。”戚鴻藻《千山遊記》云:“亭下有閣,閣後石壁峭立千仞,摩崖四字曰‘吐符應生’。未詳其義,亦不知何人所題。”常守方《千山紀遊》云:“逆泉聲而上,半裏許,至大悲殿。殿后峭壁,刻‘吐符應生’四大字,葢前明遺跡也。”李翰穎《遊千山記》云:“賈勇攀登,仰見圓石高揭,人而立,坦其腹,橫鐫‘吐符應生’四字,大皆徑丈。”劉偉華《遊千山記》云:“寺後如來峰下刻‘吐符應生’四大字,為明季盛泰宇所題。”王永江《遼陽懷古?望海潮》記云:“重來舊地勾留,悵摩崖刻石(龍泉寺北高峰刻‘吐符應生’四字,為明隆慶二年巡遼禦史盛泰宇題。)”金毓黻《千山紀遊詩》有句云:“‘吐符應生’義難曉(盛公又於泉出處,摩崖書‘吐符應生’四大字,解其義者不一。)”
龙泉寺
前人釋“吐符應生”,蓋有三說。
其一,清人王爾烈以為“吐符應生”為“吐符降神”之意。其于《吐符應生》詩中云:“四大字在龍泉寺主峰,明隆慶三載巡遼侍禦盛泰宇題刻。考蔡伯喈《陳太邱碑銘》:‘峨峨崇岳,吐符降神’。盛公所題,義蓋本此。前此,唯五峰道人《十六景詩序》,知其大意,亦未詳所出。而且以本朝列聖龍飛,群賢虎步當之。余謂盛侍禦系明臣,不過形容山之靈秀,至我朝真人勃興震旦,又非崧生嶽降之可比矣。繡衣題刻鬱崇岡,鐵畫端岩曆歲長。降岳文宗詩大雅,吐符詞鑄蔡中郎。應驚翠巘橫坤軸,豈識飛神出震方。注目峰頭思一解,濯纓泉水目湯湯。”王氏複又改《吐符應生》詩云:“摩崖深刻字青蒼,三百年來義莫詳。降岳文宗周大雅,吐符詞鑄漢中郎。峰頭日早扶桑近,石竇泉高玉井旁。星使徒驚神秀在,豈知王業肇東方。”
其二,清人周僖以河洛圖書釋“吐符應生”為“龜吐地符,而龍泉應水之一數而生”之意。周僖著《解于十六景圖本》云:丁卯孟夏,偕襄平梁半農、張星輝、李耀亭作千山游,寓居龍泉寺。寺之正北龍泉出焉。其西北巨石上刻“吐符應生”四字,下嵌青石為之注解。愚按河洛圖書解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書感地。符者,洛書也。洛書一數生水,此泉曰龍泉。其東有龜石,蓋取於龜吐地符,而龍泉應水之一數而生歟。夫古人留題,既不能起古人而問之,後人代為擬議,則深者見深,淺者見淺矣。青石所刻,其殆見道之言乎?餘固淺者也,所見如是,請志之以俟高明,正其謬誤則幸甚。同治六年四月,古臨溟怡園周僖記。”
其三,清代龍泉寺僧人修聰釋“吐符應生”為取說文象形會意,隱喻“龍泉”之意。《遼陽縣誌》卷六《古跡名勝》釋“吐符應生”云:“……明巡遼侍禦盛泰宇書,解者莫宗一是。僧修聰曰:“此非佛祖真言,亦非神仙隱語。法本說文象形、會意,左右開合、上下斷續,化二成四,顯然易見,分別言之:聲音流露曰吐,委曲飛揚曰符,問答報告曰應,水性活潑曰生。符字象形,余皆會意。開者,合之;斷者,續之。四複為二。前二字左右釋也,後二字上下釋也。”于修聰此說,《遼陽縣誌》亦評曰:“此解愈費解矣,應以‘天吐奇符應生聖賢’之說為是。”
對於以上諸說,清人繆潤紱認為,“四字釋義,以周怡園解為最,王瑤峰次之,至修聰說支離蔓延,了不足取。”繆潤紱亦有三首詩贊“吐符應生”,其一為:“大力盤旋筆有神,鴻題高勒石嶙峋。吐符畢竟關何意,疑案長留待解人”;其二為:“巨石如屏半蘚埋,嵌空四字寫摩崖。苞符秘奧從誰解?不解何如解更佳”;其三為:“摩崖書法掞天才,生應何符語費猜。元秘要將疑案破,除非再起古人來(四字為明侍禦盛泰宇書,解者紛紛,莫衷一是)。”對於摩崖含義,主張毋須刻意作解。
龙泉寺
前賢于“吐符應生”多有釋讀,其意義固各有歸屬,複引後人關注。然後人不論如何解釋,終難臻盛泰宇書此摩崖時之原意。其實不從各自認知的角度作解,見之於眼而會之於心可能更好。恰如董琪樹《遊千山,書龍泉寺‘吐符應生’四大字下》云:“當年覬覦誰家子,大書摩崖字奇詭。……不解之解會以神,垂之萬古存其真。”一人有一人之千山,一人有一人之“吐符應生”,不解之解,或為真解。
補:今審視此摩崖,遙想盛泰宇心緒,若繆東麟所言,周怡園之解固佳,然愚以為修聰之說亦非了無可取。言“吐符”,自可源於河洛。寄意龍泉之鐘靈毓秀,淵深源古,亦能合寺古境幽。千山龍泉能由吐符接河洛,其根源全在龍泉一水,以其泉水靈韻擬之河洛焉。是故,“吐符應生”根在龍泉活水。而“生”或“一數而生”,或“水性活潑曰生”,抑或由水流之“聲”發而為“生”,亦無不可。
龙泉寺盛泰宇的“漱琼”石刻
注:本文中部分文字转载自梁繼著《千山摩崖石刻研究》一书,部分图文作者为松林,部分图片拍摄者为雅风,视频转载自鞍山电视台评论部《千山大讲堂》栏目。
本文由「图说千山」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白癜风药膏有哪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