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撤县建市30周年-FuqingCity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年是福清撤县建市30周年,为更好展现全市统一战线和衷共济、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和福清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所取得的喜人成绩,福清市委统战部特开设“撤县建市30周年”专栏,陆续展示“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作品,请踊跃为你喜爱的作品投票吧!
作品展示ZUOPINZHANSHI随机弥勒情怀
——民盟盟员何刚随记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
元朝最后的遗民就在我面前。
(图片来源福清市文体旅局)
对这座弥勒石像,我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千年古镇海口,这个夏日清晨,静谧苍郁的山林,只有我一个人,却独占了整座天然氧吧,在啁啾鸟鸣之中,沿途探寻多年未解的情结。
“隐居”此地的弥勒石像似乎已习惯了孤独地承受风雨。这座巨大的弥勒石像很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也增添些许神秘的色彩,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弥勒的认同感:豁达、淡泊、乐观、慈悲,笑对众生、胸襟广阔。弥勒岩,因一座巨大的花岗岩弥勒造像而在福清民间得此俗称,几乎取代了瑞岩山名,并流传数百年。
“弥勒”是梵文的译音,世称“慈世菩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西晋开始,民间对弥勒的信仰逐渐流行。在我国民间,对弥勒的信仰并不亚于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纵观古今,佛教包罗万象,深沉且含蓄。佛祖释迦牟尼预言:未来将有弥勒佛出世,广度众生!遥远而漫长的等候,弥勒无疑是寂寞的。我总是用一种肤浅的思想,揣摩弥勒在独自等候中,如何与苍茫的时光抗衡,而最终大彻大悟、海纳百川。时光回溯到元朝,福清县人吕伯恭偶然间发现瑞岩寺旁有一整块花岗岩巨石,形似弥勒盘腿坐姿,在山野树林之间,庇护着古镇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吕伯恭于元至正年()出资邀请众多能工巧匠开凿弥勒石像,至明洪武年()竣工,一座凝聚了古镇石匠辛勤汗水的弥勒石像终于显山露水。历时二十七载,智慧而辛勤的工匠们,默默雕琢着一件巨大的艺术佳作,殊不知这件花岗岩巨像,成为时间的证人,也成就了其自身的传奇。这座整石雕刻的弥勒立体造像,高6.4米,宽8.9米,厚8米,我不得不用这样枯燥的数据,以此佐证其为全国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这座凝聚着工匠们心血的弥勒石像盘腿而坐,袒胸露脐。其右手曲臂抚腹,左手搁膝捻珠,亲切、慈祥,笑态憨厚。弥勒石像的腿和腰上,雕刻有三尊小罗汉,形态惟妙惟肖。整座弥勒雕像是白色花岗岩,而肚脐眼处有拳头大小的为黑色花岗岩,令人惊奇。明洪武二十三年()曾建阁护之,今已荡然无存,现弥勒造像身边仅存几根圆石立柱。石柱上还遗留着斑驳的碑刻,石柱顶端有凹槽,似乎可以想象出,当年石柱顶上木阁的样子。元朝工匠,用极其原始简陋的工具,却让后人赞叹石像雕工技艺之精美,委实堪称一绝。数百年来,弥勒石像栩栩如生地坐在瑞岩寺旁的山林间,历经世间风云变幻,从来都笑容可掬,喜迎八方来客。关于开凿这座弥勒造像,海口镇民间还世代流传着当年雕刻弥勒石像的“百人造佛像,九十九人吃饭”的传说。明清时期文人何连城、陈介夫等到此瞻仰弥勒石像,无不感慨至深,留下动人的诗篇。古佛如山不可量!这是明代文人何连城站在弥勒巨像脚下,仰望弥勒高大的形象由衷发出的感叹。从元朝到如今,弥勒笑颜依旧,神态从容。在这片静谧的山林间,不与世人争论,从来都这么宽容、和善、智慧、快乐!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一部香港电影《东瀛游侠》曾在弥勒岩取景拍摄,这是我第一次在银幕上见到这座弥勒石像。影片中几百年前的武士们在弥勒石像前拳打脚踢的镜头细节让我记忆犹新。其实那时的瑞岩寺已经破损严重,弥勒岩景区也并未受到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