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岩弥勒造像
石雕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展现了历史传统、文化底蕴与哲学思想
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侨乡福清,也有不少历史悠久的石雕像,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特色。
瑞岩弥勒造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瑞岩山麓,它始凿于元至正元年(年),为福清海口人吕伯恭出资倡刻,至明洪武元年(年)建成。明洪武二十三年()曾建寺覆盖护之,后废圮,现仅存石柱。瑞岩弥勒造像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佛教石造像。瑞岩弥勒造像与泉州清源山宋代老君岩造像并称福建石雕二绝。弥勒造像比泉州清源山的老君造像略大,合称华夏一道一佛。
瑞岩弥勒造像按照花岗岩的自然形态雕凿而成,高9米,宽8.9米。造像为圆脸、扁鼻、高颧骨,两眼平视,开口大笑,双耳垂肩,双腿盘曲,胸腹袒露,右手置于腹部,左手握有佛珠。此外,在造像的腰部和腿部还雕有3尊小罗汉,均高约0.8米,宽0.4米。整座造像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刻工精细,堪称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弥勒造像十分精巧,最妙之处在于它的肚脐。整尊石像由石质相对疏松的白色花岗岩雕琢而成,唯独小碗一般大小的肚脐,却是最为坚硬的青色花岗岩,人称“石胆”。
瑞岩弥勒造像小故事在福清,相传有“墩(敲打)腹塞,会发财”之说,每逢节假日,众多的善男信女便前往敲打弥勒造像的肚脐,许下愿望,祈求平安。年,瑞岩弥勒造像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福清第一张“国家级瑰宝”名片。
参考来源:福州老建筑百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