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大师云集,名家荟萃,文人学子齐聚,如璀璨群星,辉映边城,是那个年代最亮丽的文化风景。
欣逢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推出“文化地图”联大地标系列特辑,让我们一同去探寻西南联大时期的文人生活与风土人情,徜徉于展示那一代文化精英人格魅力的“文化地图”,重温西南边隅往事。
昆明有个大西门。大西门内有条巷。别看这条巷冷僻,想当年,它可是藏龙卧虎之地呢。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熊庆来、曾昭抡、蔡希陶,滇省名人缪云台、毕近斗,大诗人冯至,外国文学专家王佐良,巴金夫人萧珊……都在那条巷里度过了他们或长或短的岁月。大作家沈从文、老舍、巴金,哲学家金岳霖,还有汪曾祺等作家、学者,也都在那里留下了他们的踪影。
敬节堂巷和金鸡巷
这其实是两条巷。一条是以钱局街为起点的敬节堂巷,一条是以文林街为起点的金鸡巷。两条巷分别向内延伸而相连,因而实际上成为长约三百米的一条巷。巷内曲里拐弯,路人稀少,残垣断壁不时可见,清幽中处处透出一种历史感,一种历史的苍凉。敬节堂巷是地地道道的一条老巷,本名大井巷。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各民族先后举行反清、反封建斗争,史称“咸同反正”。光绪九年(年)云贵总督岑毓英、巡抚唐炯在此建敬节堂,收养在战乱中死亡的清军将士守节遗孀,因改名敬节堂巷(百年后的年再改称钱局巷)。金鸡巷的历史更长,该地靠近吴三桂的平西王府后园,相传院中雄鸡啼鸣报晓,因此得名。不过,这些都过于古老了,知之者寡。这条巷的藏龙卧虎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事,尤其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来了以后。
文林街中段是昆华中学(今昆明一中前身)的旧址,北廊称昆中北院,南廊叫昆中南院,抗战时期借给联大,成为联大校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林街转钱局街往下走,漫步百余米将到敬节堂巷。敬节堂巷由前后两段连成,形同直角。从临街巷口往前为东西向,右转为南北向,拐角处的大院坐西朝东,是早年的敬节堂旧址,如今已成为单位宿舍。紧挨这旧址的是毕宅。
昆华中学历史照片
主人毕近斗(-)既是滇省著名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学家。先生早年入香港大学深造,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回滇后以筹备员身份参与云南省第一所高等学府东陆大学的筹建工作,并任土木系教授,还一度兼任土木系系主任。年又受省主席龙云委托,创建省立昆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例如王希季(大理人,白族),这位后来毕业于联大机械系的空间返回技术专家早先就是昆华工校的高才生,他对卫星返回过程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研究,使我国返回式卫星居于世界前列,王希季也由于他的成就而被国外评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年,毕近斗先生还以公方代表身份参与中国最早的水电站一一昆明石龙坝水电站第二期扩建工程。毕先生有子女八人,内中六人先后从事教育工作,可谓教育世家。
抗战时期毕家的两位房客也使毕宅增辉。毕宅分南、中、北三院,植物学家蔡希陶寄居南院,化学家曾昭抡寄寓北院。蔡希陶(-)是浙江人,早年对云南植物进行过大量的调查、采集和分类学研究,后来在植物资源学、植物引种驯化研究、人工植物群落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生前曾任中科院昆明分院副院长、云南热带植物研究所所长和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蔡先生早已饮誉植物学界,著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更使这位学者的名字为公众所熟知。抗战前,蔡希陶还发表过几篇以云南边疆为题材的散文、小说,如《四十头牛的惨剧》和《蒲公英》等颇受好评。
蔡希陶先生
住在毕宅北院的曾昭抡(-)是湖南湘乡人,西南联大教授,著名化学家,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曾氏20世纪30年代初发起组织中国化学会并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任主编达20年之久,是学界公认的我国化学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高教部副部长等职。在年的中国政坛,这位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侄曾孙(其曾祖父为曾国藩的二弟曾国潢)也是一位风云人物呢。不过,当曾昭抡在毕家做房客的时候,他只是一位学者。
曾昭抡先生
再往前住的是王佐良(-)夫妇。王佐良联大外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也写诗,有两首被闻一多选编入《现代诗抄》。著译甚多,其中有《英国诗史》《论契合一一比较文学研究集》等,主编《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等,译有《彭斯诗选》《苏格兰诗选》和培根的《随笔》等。关于以穆旦为代表的西南联大诗人群,王佐良在晚年将他们明确定位为“40年代昆明现代派”。王佐良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
王佐良先生
再往前走是熊宅,鼎鼎大名的熊庆来(-)是它的主人。这位大数学家是弥勒县人,早年留学欧洲,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归国后先后创办东南大学数学系和清华大学数学系,是我国最早接触现代科学的先驱者之一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物理学家钱三强、严济慈等世界级大师皆出其门下,更使熊先生备受学界尊崇。读过徐迟那篇《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会对先生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有较深认识。先生敬恭桑梓、甘人幽谷,作为校长为云南大学的振兴殚精竭虑,三迤父老有口皆碑绝非偶然。只是,熊先生的故宅如今已面目全非,正门在哪里都不易辨认了。
熊庆来先生
由熊宅再往前走20米,拐弯即与金鸡巷相连。金鸡巷较短,长仅百米,但巷内两宅也非寻常。当时有一伙西南联大的学生租住宅中小楼上,他们中有萧珊(陈蕴真)、萧荻(施载宣)、刘北汜等,巴金来昆也曾下榻于此。这些学生都是联大“冬青文艺社”成员(其中的佼佼者有汪曾祺),后来都成了作家。外文系学生萧珊(-)当时是巴金的未婚妻,后来成为编辑家和翻译家,译有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和屠格涅夫的《阿细亚》《初恋》等作品,做过《上海文学》和《收获》的编辑。刘北汜(-)原是中文系学生,后转历史系,后来成为有名的编辑家和作家。20世纪40年代末继萧乾(晚年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之后主编上海《大公报·文艺》副刊,晚年曾任《故宫博物院院刊》和《紫禁城》杂志主编。萧珊、刘北汜这些当年的学生十分活跃,常有熟人、朋友、老师去他们的小楼喝茶、聊天。沈从文是常客,金岳霖、老舍和暂居昆明的巴金也都在那里发过高论。
巴金一家
左图汪曾祺,右图沈从文
笔者闲居大西门外,天天都要去大西门、龙翔街一带买菜买米,有时也顺便买点花。几年前就听说钱局巷、金鸡巷的旧房要成片拆除,后来见没动静。但我想拆旧建新不过迟早的事,所以近些日常趁买菜买米之便,多迈几步往大西门内文林街、钱局街形成的那个夹角里走走。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当年藏龙卧虎,如今断瓦残砖,古巷夕阳,残缺美,苍凉美。大西门内这个夹角里的人文景观,也许再过年把就见不到了。
钱局街老照片
文林街老照片
(内容选自《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
图文编辑丨何钰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