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菩萨品
1.弥勒菩萨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于是佛告诉弥勒菩萨:你去维摩诘长者那里探病吧!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
弥勒菩萨对佛说:世尊!我不堪重任去探病。
为什么呢?回忆往昔的时候,我在兜率天为天王及其眷属说法,宣说不退转菩萨地的修行。
哪一地是不退转呢?《楞严经》中分为初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不退转地起码要八地和八地以上才能不退转。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
此时维摩诘长者来对我说:弥勒菩萨!世尊授记仁者你,在下一生当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就佛道。你到底是用哪一生得佛授记的呢?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如果过去世得到佛授记,可是过去世已经灭了,已经过去了;如果未来世,未来世还没有到来;如果是现在世,现在世无所住,稍纵即逝,如同白驹过隙。
《金刚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如佛所说:比丘!你现在也在生、在老、在灭。
阴阳隐秘推移,色身在一刻不停地变化。身体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不断变化。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法身本来是无生无灭的,色身生生灭灭只是现象罢了。如果以无生无灭的法身得受记,则无生的法身即是正位,在正位之中,也无所谓的受记,也无证得所谓的无上正等正觉,无一物可得。
无授记者如来的三十二相,无被授记者的相。
什么是正位呢?庄子讲:猴子的正位在树上,泥鳅的正位在泥里,鱼儿的正位在水里。无生的法身才是正位,色身肉身并非正位。站在法身的角度看是无生无灭;而站在色身肉身的角度看是有生有灭。
比如月亮的正位在月亮上观察,如果在地球上观察就非正位。地球上看有盈有缺,而月亮上看月亮就无盈无缺。
原子的正位在原子核看电子,电子如同行星围绕太阳运转那样,是有条不紊的。
既然以无生的法身为正位,无授记者相,无被授记者相,连时间都是虚妄,无一物可得,为何还说弥勒菩萨受下一生下一世的记呢?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是从如生之中得到受记的吗?还是从如灭之中得到受记的呢?
什么是如生,什么是如灭呢?
本来是无生,生只是假生而已,所以说生为如生。
本来是无灭,灭只是假灭而已,所以说灭为如灭。
如果以如生而得到受记,虽然生而如无有生;
如果以如灭而得到受记,虽然灭而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一切众生都是如生如灭而已,并非真的生,并非真的灭。
要说真的生,实际上这只是生的现象而已,本来是无生无灭的。
要说真的灭,实际上只是灭的现象而已,本来是无生无灭的。
一切法也是如此,举个例子王阳明先生的山中之花的公案。
看花的时候,花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
不看花的时候,花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
不仅仅是一切众生如此,众圣贤也都是如此。
乃至于弥勒菩萨也是如此。
不要以三十二相求佛;也不要以三十二相求弥勒菩萨;
不要以音声求佛,也不要以音声求弥勒菩萨。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如果弥勒得受记,那么一切众生也应得受记,为什么呢?所谓如者,是不二,不异。
《道德经》中讲:名可名,非常名。
弥勒为起的名字,并非常名。正如不知如何称呼,勉强称之为道那样。不住弥勒名字相,不住道名字相。
不住弥勒音声、外貌等所有相。弥勒与天地万物、一切众生同为一体,所以有大悲心。正所谓同体大悲,大同小异。大同所以归于一,就是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如果弥勒菩萨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那么一切众生也应该能够证得。为什么呢?一切众生相即菩萨相。
不住菩萨相求菩萨,不以一切音声求菩萨。
菩萨与一切众生同为一体。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如果弥勒菩萨得到灭度,那么一切众生也都应得到灭度。为什么呢?一切佛知晓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处于涅槃相,不再更有再需要来个灭度,本来就是寂灭相。
比如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公案。
看马的时候,马的颜色一下子鲜明起来,创立了白马形象;
不看马的时候,马和你的心归于孤寂状态。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所以,弥勒菩萨!不要以此法来接引引诱诸位天王天人。实在是无发大菩提心者,也无退转者。
《金刚经》中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
不住无上菩提相,求无上菩提实无一物可得;不住发无上菩提的众生相;也不住退转、不退转者相。
因为弥勒菩萨在兜率天此次为天王及天人眷属讲不退转菩萨地修行法门,所以这里维摩诘长者提到无退转。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弥勒菩萨!应当要令此所有的天王天人和眷属们,舍弃对菩提有分别心的偏见邪见。为什么呢?所谓菩提,不可以以身去获得,不可以以心去获得,实在无一物可得。
佛说,要我们发求无上大菩提心,但是不要住菩提相。不住菩提这个名字相。
六祖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的偈颂已经证入菩提空相。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什么是菩提呢?寂灭就是菩提,灭所有相的缘故,离所有相的缘故。菩提、寂灭、涅槃、无上正等正觉、大彻大悟等这些都是名词而已,都是指向成就佛道最后的境界而已。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什么是菩提呢?维摩诘长者以种种譬喻,种种方便途径来解释什么是菩提。不观是菩提,观的一瞬间,创造所有相;观的一瞬间,就不能远离所有外缘,所以要不观。
观花的一瞬间,创立花的颜色、形象;
观月的一瞬间,创立月的颜色、形象、形状等;
爱因斯坦不止一次问,月亮是不是看的时候才存在,不看就不存在呢?
量子理论哥本哈根学派更是说:观察创造实在!
西方物理学已经被菩提、被大道、被禅封印了上百年!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什么是菩提?不行是菩提,心不行妄念,心行佛号甚至是空,没有什么忆念的缘故,处于甚深禅定。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什么是菩提?断是菩提,舍弃断掉各种邪见偏见。
断掉所谓的知,绝学无忧。
《道德经》中讲:绝圣弃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崇贤人圣人,不住贤人圣人相,使得百姓不会伪装想为了名利而争贤人圣人的美名;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会分别金银等贵贱,百姓就不会为得到铤而走险,当盗贼。
《道德经》中讲: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什么是菩提呢?需要断离远离妄想。佛说众生颠倒妄想。《道德经》中讲:反者,道之动。《楞严经》中佛伸出手,示意朝上是正,还是朝下是正,如何是颠倒,十分形象。
远离妄想,归于自性真心本心,归于宇宙人生实相,归于禅定无杂念。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什么是菩提呢?障碍是菩提,为什么呢?把一切的名利愿望、成佛作祖的愿望、求清净的愿望、一切的名利欲望都障碍在外了,心归于清净。管住六根六个城门,心归于清净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什么是菩提呢?不入是菩提,六根又称之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入。物欲之贼不会通过六根入于心,污染熏蒸本心。不通过六根流入,不会贪图六根享受,不会住于六根。
《道德经》讲: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什么是菩提呢?顺是菩提,只要顺于如即可。无来无去,即为如来。
顺就不会颠倒,就不会逆道而行,就不会背道而驰。
《道德经》中讲: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太上上古的时候,百姓淳朴不知道有道的存在,但是暗合于道。《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之中有讲,起居有常,度百岁而去。
其次,百姓知道有道,有道这个名字,而且王公贵族都特别尊师重道。甚至孔子大圣人都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百姓都对道趋之若鹜,亲近道,赞誉道。
其次,世风日下,时间日久。离道逐渐远了以后,对道就有畏难情绪了。
其次,侮辱诋毁大道,笑话大道。不笑不足为道。
所以有信心不足的,半信半疑;有完全不信的。
《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半信半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
所以菩提是要顺于道,不能逆于道,不能与道相反,不能背道而驰。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什么是菩提呢?住是菩提,安住于法性法身自性就是菩提。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于内、不住于外、不住于中间。
所以说心是非住非不住的。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什么是菩提呢?至是菩提,回到回归实际实相的缘故。心神被物欲所牵引,就会跟着心猿意马。要拉回到当下一刻,就是实际。
《金刚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住在每个当下,当下是流动的,活泼泼的,心也就无所住了。心就不会飘,就不会心猿意马了。
《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要回归到至善,发明本有的光明德性,还要去亲近帮助救度百姓,这方是真正的大学之道。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什么是菩提呢?不二是菩提,离意识之法门的缘故。
不二法门是远离意识的分别对立思维。
《道德经》中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意识有分别对立思维,喜欢分别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高下、前后、音声等二元对立思维。
如果是二元对立思维回归于道,回归于一,就是不二。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等是菩提,自性本心等同于虚空,如同虚空一般;似空非空,又可以生出妙有。
六祖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正是因为意识分别,有不平等的标签,区分善恶、美丑、难易等之后,又想追求善、美、易等,人们就痛苦了。
《道德经》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意识分别,有不平等的标签,区分贤德和不贤德;区分难得和易得;区分贵贱,人们就有痛苦。
人们有走还是留;升还是降;好还是坏等的分别和选择,所以心就不平等了。佛说不住相布施,不分别贫富相布施,就是平等心。
六祖慧能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什么是菩提呢?无为是菩提,无生无灭无住的缘故。
自性本心本来清净无为,无生无灭。
《六祖坛经》中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念为宗:念念相续不断,意根不断造业,杂念归于无,归于空,归于禅定。无相为体:无语言文字相,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等。于相而离相。无住为体:念念不住于一切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会住于外相,不会住于六根的物欲。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什么是菩提呢?知是菩提,了知众生的心行是如何的,了知自己的心行是如何的。
《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古希腊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自性本心真心,这就是得道、明心见性、开悟、悟道;心行不平等,有标签,有偏见,有美丑善恶之分;众生心行不平等,有凹凸,所以娑婆世界大地不平整。
《道德经》中讲: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能够知道自己的不知无知之处,是为上等根器的人;
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之处,不知道自己知道,是为有知之病的人。
《道德经》中讲: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彼褐怀玉。
圣人老子说,我的言说很是易知易行,可是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知道我的人很稀少,如同白天的星星那么稀少。按照我说的去行作做更是珍贵了。所以说,圣人怀里有宝玉,可是世人却不知;世人怀里也藏有宝玉,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什么是菩提呢?不会是菩提,诸入即所有的六入(六根)不会合汇总就是菩提。眼睛看就看了,不分别评判美丑;耳朵听了就听了不会合评判;鼻子嗅了就嗅了,不会合评判香臭等。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什么是菩提呢?不合是菩提。
什么是合?什么是和?和是调和,比如酸甜苦辣咸调和在一起,如果搭配合理就雅正美味,不会重口味;合是合并,比如把多根筷子捆绑合在一起,互相不调和在一起。
孔子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不符合礼的东西,不去看,眼根就不会与外界合在一起,就不会粘滞;不符合礼的东西,不要去听,耳根就不会与外界合在一起,就不会粘滞。不合就远离烦恼习气。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什么是菩提呢?无处是菩提,菩提没有一个固定的处所,不在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菩提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因为菩提没有固定的形象、形状、色相的缘故。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什么是菩提呢?假名是菩提,因为名字本来是空的,比如道这个名字,也是都是勉强起的。
《道德经》中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清静经》中说: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连菩提这个名字都是假的,都是归于空的。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什么是菩提呢?如化是菩提,没有任何值得去取舍的。
《道德经》中讲: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抓也抓不住。从头看看不见头,从后看也看不见尾。无象之象,无状之状。
一切法如同幻化那样,如同梦一场,如同电影一般。取舍都是空。
《金刚经》中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什么是菩提呢?无乱是菩提,内心静定禅定,常自然清净至极。
《六祖坛经》中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什么是菩提呢?善寂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的缘故,善于归于寂静。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什么是菩提呢?无取是菩提。十二因缘第一个是无明,因为无明就会有种种攀援;就有贪、有取,就会有连锁的攀援的反应。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什么是菩提呢?无异是菩提,一切法平等的缘故。
《金刚经》中讲,不住相布施,不住贫富相。对于贫富者都以平等心对待。
法门八万四千,哪个法门都是平等的,一门深入都可以修得正果。
世间法都是平等的,去或者留平等,福祸难料也是平等的,进或者退都是平等的,争或者不争平等的,世间法事业发展和修道学习平等,知行合一平等,出家在家平等(维摩诘长者在家居士)。
如果不平等,就有美丑、高低、贵贱等的分别,就会有取,就会有攀援。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什么是菩提呢?无比是菩提。一切法本来平等,所以是无比的,不可比喻。当下即是现量。
无比美丑、无比善恶、无比高下等。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什么是菩提呢?微妙是菩提。一切法微妙难知,不可思议。
佛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感叹我法妙难思。因为慈悲众生,所以住世说法救度众生。
《道德经》中圣人老子感叹:知我者希。
《道德经》中讲: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世尊!维摩诘长者说此法的时候,两百天人都得无生法忍。所以我不能堪任探病的重任。
2.光严童子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憎爱断故;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