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说法场面为中心的经变画,包括弥勒经变、药师经变、无量寿经变。
以说法场面为中心来营构一个较为宏大的空间,除了表现佛说法之外,还把与说法相关的场景加以表现,这是新型经变画的特色。这样的经变主要有弥勒经变、药师经变、无量寿经变。弥勒信仰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就已流行,敦煌北凉时期的洞窟中已出现了弥勒菩萨的造像,但内容丰富的弥勒经变则是在隋代以后才流行起来的。
有关弥勒的佛经有很多种,主要流行的有《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以下简称《弥勒上生经》)和《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隋代的弥勒经变多描绘弥勒在兜率天宫说法的情景,主要依据《弥勒上生经》来表现。《弥勒上生经》主要讲弥勒降生于波罗奈国的婆罗门家,入灭后上生到兜率天,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在净土院为诸天说法。
因此,经变画中重点在描绘宏伟的殿堂楼阁,象征弥勒所居的兜率天宫。中央有一大殿,画弥勒菩萨交脚而坐,两侧各有二菩萨胁侍;大殿两侧还各画有三重楼阁,楼阁上有天人演奏乐器;殿外还有众多的听法菩萨。画面两侧又各有一菩萨(弥勒)作说法状,周围有众多听法菩萨。以殿堂楼阁为主的构成就是隋代弥勒经变的一个特征。而对殿堂建筑的表现,基本上采用汉代以来正面表现殿堂的方法,显得古朴而庄严。药师经变也是以说法图为中心的经变画,主要根据《药师如来本愿经》等经典绘成。
佛教认为药师佛能治病救人,凡“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之人,只要供养药师佛,就可以得救。药师佛成为深受苦难的人民心目中的救星,于是药师崇拜也就盛行起来。隋代的药师经变不用殿堂建筑作背景,而是绘出药师佛在一个开阔的场地说法。其中有两个标志性的图像:一是在说法图的两侧绘有十二药叉神将护卫;一是画出神幡以及燃灯供养场面。
燃灯是通过灯轮来表现的,灯轮为数重圆盘形,上部较小,下部较大,每一重灯轮上放置数盏油灯。汉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青铜制灯树,可知灯轮是中国传统形式。西方净土变是经变画的典型形式,但在隋代只出现了一例。隋唐以后,净土宗流行,净土宗崇奉三部经典,即《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称为“净土三经”。
在绘画中,表现这三部经典的主题,基本上都是着重表现阿弥陀佛的世界——西方净土世界,因此,皆可称为西方净土变。但这三部佛经在具体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学者们对于敦煌壁画中的净土变,已经可以明确分辨出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隋朝第窟西壁的西方净土变,为无量寿经变。
画面主体以净水池表现净土世界,池中有莲花,还有化生。表现人们进入阿弥陀世界将从莲花中化生,从而脱离轮回之苦。画面构图可看作唐代流行的净土变的雏形。上述弥勒经变、药师经变、无量寿经变均以佛说法场面为中心,在周围人物形象及背景等方面表现出与佛经记载相关的内容。
而将这些众多的人物表现在一定的场景中,目的在于表现佛国世界的景象,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佛经文字所描述的那些场景内容。这样的表现与北朝以来的说法图的区别,就在于传统的说法图通常只表现佛说法这件事,基本的模式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众多菩萨)等人物,按对称的形式排列出来,单从人物的形象无法与具体的某一部佛经对应。
另外,说法图也会偶尔表现背景的树木或建筑,但也不跟具体某一部佛经相对应。而且北朝以来的说法图都没有刻意表现背景的空间深度。只是到了隋朝,在以说法场面为中心的经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在努力营造空间,使景物体现出由近到远的一种深度。这一点正是经变画的重要特色所在。从绘画技法的层面来看,正是由于画面空间表现技法的突破,导致了隋唐时代大画面经变画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