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的传说
事实上,这位笑容满面的胖子并非弥勒佛最原本的形象,而是他化身在汉地的样子。《五灯会元》等多部汉传佛教文献记载,五代时期的梁朝,浙江奉化出现一位自称契此的僧人,腹大便便,背着一个布袋云游四海,向人行乞,随处寝卧。据说他预言人们吉凶,例必准确;又能预知晴雨,提前作好准备;睡在雪地上,自身却不沾雪。他圆寂前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方知他是弥勒菩萨化身。传说其圆寂后,仍然有人看到他背着布袋在其他地方出现。
契此一生随缘游化,遇到僧俗问道,应机作答,留下许多偈语。例如:
「是非憎爱世偏多,子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牛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后人称契此为「布袋和尚」,高度推崇其大口能笑、大肚能容的欢喜形象,多数汉传寺院都将之供奉于入门后首个殿堂。
弥勒佛的庐山真面目
大概由于「大肚佛」的圆润福相,民众多数以为他是佛。其实「大肚佛」的造型并非佛相,不具足佛身的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
严格上,弥勒现在仍然是菩萨,释迦牟尼佛授记他未来将在此世间降生成道,故也是「未来佛」。佛教同时兼具佛相和菩萨相的弥勒造像,端正庄严,与「大肚佛」风格迥异。前者是依据天竺传入经典,后者实际上是布袋和尚传说中的样子。
唐善无畏译《慈氏菩萨略修愈誐念诵法》描述了2种弥勒菩萨法相:
「慈氏菩萨白肉色,头戴五智如来冠,左手执红莲花……于宝莲花上半跏而坐,种种璎珞天衣白带镮钏庄严。」、「本尊慈氏菩萨,首戴五如来冠,左手持莲华,于华上置法界塔印,右手作说法印,结跏趺坐。」
汉地传统的「竖三世佛」,供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迦叶佛、释迦佛、弥勒佛,其中弥勒佛的外相与其他诸佛无异;菩萨相则有思维弥勒、交脚弥勒等造型。
一、慈心护生以慈为名
慈氏菩萨,即弥勒菩萨。「弥勒」一般说是梵文Maitreya的音译,应该是早期从吐火罗文Metrak或其他西域语文翻译过来的。字意都是「慈爱」。由于此菩萨得慈心三昧,且恒时戒杀护生,故以慈立名。
二、「弥勒圣诞」的由来
除了释迦牟尼佛外,据考证弥勒亦可能真有其人。佛经记载他本为婆罗门,后来依止佛陀出家;获得佛陀授记后,暂时上生兜率天,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再下凡,示现降生、出家、修行、成道,广度众生。汉传佛教以正月初一为弥勒菩萨诞,有传是来自布袋和尚诞辰,但《明州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记载后者生日应该是农历一月一日,这其实是佛教徒在新一年发愿修心修德、祈请菩萨迅速降生的习俗,后来被误传为菩萨圣诞。至于三月初三为布袋和尚圆寂日,则符合传记所载。
三、弥勒菩萨的功德
刘宋沮渠京声译《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记载,听闻、称念弥勒菩萨名号,可获种种功德:「但得闻是弥勒名者,若有归依弥勒菩萨者,当知是人于无上道得不退转。」
弥勒法门另一重要功德,就是此能往生兜率内院,于其内享受殊胜妙乐,闻法修道;将来与菩萨一起下生娑婆,成为其成佛后的弟子。本来,在中国首先兴起的净土信仰正是兜率净土,真谛、玄奘三藏均曾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