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扫石听风摄)
一
弥勒,或又音译为弥帝隶等,意译作慈氏,名阿逸多,出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为佛的弟子。根据经典所言,弥勒佛先于释迦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以菩萨身为天人说法。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后,弥勒再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并三会说法,化度天上人间众生:第一会,度九十三亿人;第二会,度九十六亿人;第三会,度九十九亿人。此即是“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以未来佛的形像出现于佛教义理和历史传统中的。对于后世中国社会大众来说,“弥勒菩萨”更为流行的说法则是“弥勒佛”,其形象则来源于宋代的布袋和尚。
(弥勒佛。扫石听风摄于乐山凌云寺)
二
弥勒菩萨的形象在早期的佛教经典如《增一阿含经》和《中阿含经》中即频繁出现。
中国有关弥勒菩萨的汉译佛典也出现较早,如《佛说三摩竭经》早在三国时即由来于吴地的印度僧人竺律炎译出。竺律炎生平不详,只知道他是于吴孙权黄武三年(),与维祇难一同来到武昌的,而且他在吴孙权黄龙二年()还于杨都译出了《摩登伽经》三卷。
中国关于弥勒的经典至唐代已经有十余种译本,一般将之归为“上生”、“下生”和“本愿”三个系统。在其中,主要代表者一般有所谓的“弥勒三经”之说,即西晋时竺法护译的《观弥勒菩萨下生经》(或称为《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的《弥勒大成佛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的《观弥勒上生经》(即《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一卷。若加上鸠摩罗什译的《弥勒下生经》一卷、失译者的《弥勒来时经》一卷、唐代义净译的《弥勒下生成佛经》一卷等三种,又被合而并称为“弥勒六经”。
但严格说来,尽管如此,相对于其他佛菩萨的形像,即使加上一些关于弥勒菩萨经典的异译本以及清代由工布查布翻译的《佛说弥勒菩萨发愿王偈》一卷等,在整个汉译佛典的总量中,关于弥勒菩萨的经典并不算太多。
三
在唐代,玄奘(?~)三藏翻译了重要的《瑜伽师地论》一百卷。本论传为佛涅槃后九百年,弥勒菩萨下降于中印度阿踰陀国,为无著菩萨宣说而成。《瑜伽师地论》的翻译与讲学,为唐代弥勒形象的传播奠定了一定的其础,尤其是在知识分子中间更是如此。
四
佛教一直即有着造像的传统。在传入中国之后,佛教造像的精神和技术也随即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这种传统促进了弥勒菩萨的形像从文本中走出。
弥勒菩萨的形像在中国不仅传播较早,而且也极为流行,并广受社会欢迎。据《集古今佛道论衡》所言,早在魏黄初三年(),即有宜州沙门道积与同志七人,于弥勒像前不食并礼忏。
据梁《高僧传?道安传》记载,东晋之时,存在于北地的割据者苻坚曾遣使送外国结珠弥勒像,“金箔倚像,高七尺。”道安还“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弥勒造像,甚至被认为这个像可能也是仿制国外的。至于此时的弥勒像的造作材质、制作方法、艺术风格和尺寸等内容现在当然都难以明察。
在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世,中土关于弥勒菩萨的摩崖石刻、石窟壁画等造像活动盛行于各地。这一切都奠定了弥勒信仰及其社会形像在中国流行的基础。在其后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弥勒形像一直是佛教石窟中的主要题材。如在敦煌莫高窟中以及在北朝时期的诸多雕像中即经常出现“交脚弥勒”等诸多艺术形像。
五
(大佛脚下的两江交汇处。扫石听风摄)
弥勒形象最为中国人熟知的即是乐山大佛。这是一尊位于四川乐山市城东南的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交汇处的弥勒造像。因其造型宏伟壮观,再加上造像本身展示出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水平,因此本尊石佛得以长期光彩于世,人们随以一个“大”字相赠,而称之为“乐山大佛”。
(未完,待续。点击题目下方的蓝色简体“扫石听风的思想库”即可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儿童白癜风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