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看过《圣斗士》系列动漫的朋友,应该都处女座黄金圣斗士沙加和上届的阿释密达,在车田正美的漫画人设中,沙加与佛教有着莫名的因缘,以至于在动漫中被称为佛陀转世,当沙加或阿释密达使出最大奥义天舞宝轮时,身后会浮现出无限的坛城影像,坛城中的菩萨,其实还有一个更具体的称呼,即胁侍菩萨。
胁侍菩萨
所谓胁侍菩萨,就是当佛说法时,分列在左右起协助作用的菩萨,他们是菩萨中修行层次最高的。
在胁侍菩萨中,又有“八大菩萨”之称。他们分别是: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释迦文佛的胁侍
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无量寿佛的胁侍
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药师琉璃光如来的胁侍
以及弥勒菩萨、地藏菩萨这些菩萨造像,看起来都是宝相庄严、头戴花冠、身着天衣、披帛飘飘,神态衣着相似,却又有着不同的尊号。
那么,我们要怎么识别他们呢?
观音菩萨
和电视剧里观音菩萨的形象截然不同,到了博物馆,你会发现:观音菩萨是长这样的。
▲陶善造铜鎏金观音像,辽,故宫博物院藏
当阿弥陀佛说法时,左胁侍是观音菩萨,右胁侍是大势至菩萨,他们并称为“西方三圣”。
观音菩萨最主要的标识是:冠上有化佛。
大多数的观音菩萨造像冠上都有一尊化佛,而这尊化佛,正是大名鼎鼎的西方教主——阿弥陀佛。
可谓是把boss顶在了头上。
▲木雕彩绘贴金观音像,辽,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下图这个潇洒的坐姿,是观音菩萨经常使用的坐姿,叫作游戏坐。描述的是观音菩萨坐于山石之上,观赏水中月影的情景,所以这种姿态的观音又称水月观音。
▲木雕彩绘贴金观音像,北宋,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观音像,辽(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观音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是管“智慧”的菩萨,算起来,和观音菩萨大概算同事关系。
大势至菩萨其实佛教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形象和观音菩萨也比较相似,只是大势至菩萨的宝冠上是宝瓶,而观音菩萨的宝冠上是阿弥陀佛。
▲大势至
▲木雕彩绘大势至像头,辽(故宫博物院藏)
文殊菩萨
当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左胁侍是文殊菩萨,右胁侍是普贤菩萨,他们并称“华严三圣”。
在汉地造像中,我们常常能够通过菩萨的坐骑来辨识其身份,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就是两个典型例子。
文殊菩萨常常与坐骑青狮一起出场,象征智慧不可阻挡的力量。
▲陈佐造铜鎏金文殊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但在藏地造像中,文殊菩萨的经典形象则是肩后生出两朵莲花,分别托起经书与宝剑。
文殊菩萨传因“大智”而为佛家弟子称道,而这里的经书和宝剑也都具有智慧的象征意义。
▲铜鎏金文殊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有经书和宝剑未必是文殊菩萨。
宗喀巴大师因被藏传佛教格鲁派弟子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因此宗喀巴像通常也会塑上经书和宝剑。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造像头部的冠进一步加以区分。两者的区别在于,文殊菩萨一般是头戴菩萨严饰之一的花冠,而宗喀巴头戴的是藏传佛教里象征僧人博学的通人冠。
戴花冠的文殊菩萨
▲铜鎏金文殊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戴通人冠的宗喀巴
▲铜鎏金宗喀巴像(承德市外八庙管理处藏)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同样也是文殊菩萨的“同事”,他是道德的代表,因此有“大行菩萨”的美称。
对应于文殊菩萨的坐骑青狮,普贤菩萨的坐骑是白象。
▲三彩琉璃普贤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日光、月光菩萨
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在东方净琉璃国土中并为药师佛的两大辅佐,一般在画像和塑像中分列药师佛左右。
日光菩萨身呈赤红色,左掌安日轮,右手执蔓朱赤花。
月光菩萨身为白色,左手为拳,安于腰,右手持莲花。
一般在识别上,只要注意观察其手上的花朵及是否上面有“日月轮”就可以区分了。
不过,也有的时候,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手里没有拿东西。
这个时候可以注意观察佛像的头部,花冠上有一般会有太阳或月亮的形状。
日轮、月轮、位于药师佛左右。这就是这两尊佛像的识别索引啦。
地藏菩萨
前面提到的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有“三大士”之称。
而加上地藏菩萨,又常常被人们称为“汉地四大菩萨”。那么地藏菩萨常见形象是什么样的呢?
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
地藏菩萨的经典标识有四:光头、锡杖、宝珠及其坐骑谛听。
▲高义造铜地藏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地藏菩萨一般为光头或是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人之相。他一手持锡杖,一手持莲花,或是手持幡幢、宝珠等。与常见的头戴宝冠、身披天衣的菩萨有所不同。
而说到地藏菩萨,就必须提到他的坐骑——谛听,头大毛长,形似金狮。《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一篇,两个孙大圣即是去找地藏菩萨及谛听判别真伪。
弥勒菩萨
根据佛经记载,弥勒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是未来世界的佛,而现在则以菩萨身在兜率天说法。
弥勒菩萨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最早为交脚弥勒菩萨,后来演变为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到了五代,又开始出现大肚僧人形象,即后世常说的“大肚弥勒佛”。
因此,我们看到的弥勒菩萨形象有好几种,有布袋和尚的形象,也有菩萨装持宝壶的形象。
▲布袋和尚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铜鎏金弥勒菩萨像明,故宫博物院藏
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佛教的造像艺术,的确很了不起呢,佛教文化甚至通过动漫的方式,让青年朋友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其莫大的魅力。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佛菩萨的造像,都是佛子为表示对三宝恭敬与向往而建造的,佛教造像,也如同诸佛菩萨的化身,倾心其中,自有清净与加持。
佛灭度后,佛子或以佛造像的形式,感念佛陀成道说法的教化功德,大乘佛法渐兴之后,因诸佛菩萨的慈悲,拜佛的加持义,则多被佛子所弘传,佛像确切来说,等同于普度众生的化身,拜佛也因此具有了消业、加持、护佑的含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礼敬诸佛”也就自然而然地列居首位了。
拜佛、念佛的根本,乃是要忆念佛的法身功德,佛法真实义,不能于色相中得见。因《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原始佛典曾记载,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于奢摩他中,思维缘起性空,悟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而佛陀对须菩提尊者的慧观见佛,十分赞叹。
虽然像须菩提尊者这样高深的止观,并非大多数佛子都能够去实修,但佛子对佛陀的思念,和期望修成正果的愿景,却又是真真切切的,佛陀也在《大乘造像功德经》,准许佛子以造像的形式,表示对佛陀的感怀。
对于大多数的佛子而言,进入寺庙或是在家中拜佛,乃是对三宝无限的信念,佛已进达究竟圆满,是毋庸置疑的皈依处和导师。释迦佛虽入涅槃,但悲愿不舍,法身常住,作恭敬礼拜佛像的时候,更需要作真佛想,观想佛放大光明、现高大身、相好光明,忆念佛的功德、教诲和法随法行的旨趣。
就拜佛本身而言,一尊庄严的佛像需要唤起众生的本具佛性,通过拜佛生起惭愧心、恭敬心、清凈心,才能获得佛力加持,改变自身业报。而拜佛的更进一步功德,就是要效法佛陀,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发愿成佛,是故拜佛是修学佛法不可缺少的方便道,佛像亦是佛化身。
最后我们感谢大公佛教提供的图片素材。
三昧书屋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