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市要闻发展透ldquo绿rd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从空中俯瞰红河大地红河水穿越崇山峻岭两岸是看不尽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绿色,是红河的主色调也是红河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生态红河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治污有效,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红河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弥勒市,曾经河道淤积、河水浑浊的甸溪河在短短几年间便演绎了一场华丽蝶变。如今,垂柳拂岸、溪水潺潺、步道蜿蜒的甸溪河湿地公园已经成为美不胜收的网红打卡地。

甸溪河风光

“环境治理得越来越好,也让百姓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行走在甸溪河畔,看着与过去“脏乱差”形成鲜明对比的美丽风光,市民杨惠菊对家乡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赞叹。

一条河的变迁,体现出红河州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坚定决心。

州内许多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绿意盎然,成为一道道绿色屏障

“十三五”时期,红河州全力实施国土绿化、通道面山绿化、城市两园建设、林业产业基地“四大工程”为红河“增绿”。全州累计完成植树造林.7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年的47.27%增加到年的57.32%,为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绿色空间;建成15个城市森林(湿地)公园,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6%,弥勒甸溪河、建水五龙湖、开远凤凰生态公园等治理项目成为红河州“绿色发展靓城乡”的样板。13县市全部创建为“天然氧吧”,红河州成为全国第二个“天然氧吧城市”,并先后获评“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等。

在开远市,“曾经灰蒙蒙的城区,现在变得天蓝水碧、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我也常在朋友圈晒‘开远蓝’。”市民梁兴福感叹。

开远凤凰湖湿地公园

从“一煤独大到多元支撑、黑色经济到绿色发展、污染之城到生态新城”,老工业城市开远依托“热电汽联产”模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双丰收”,闯出了一条绿色转型新路子。

一座城的转变,是红河州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城市转型带动经济转型的有益探索。

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努力实现工业生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十三五”时期,红河州以“两型三化”为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朝着绿色、循环、低碳不断优化。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余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0%以上,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8.7%。个旧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开远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等成为生态治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红河县,坐落于大羊街乡的“库博万亩热区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刚采摘过的果林里还残留着淡淡果香,果树枝繁叶茂,农户穿梭林间,惊起阵阵鸟鸣,目之所及一片绿意盎然。

红河谷30万亩热区综合开发,贫瘠大山变绿色产业基地

然而,数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满目荒凉的不毛之地。从年开始,红河县库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红河谷荒地和荒山共4.1万亩,在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探索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与循环经济,建设了生态涵养休闲园区、种植园区和林下养殖园区,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通过“流转返租”模式,库博公司吸纳当地群众参与生产管理,使原先“单打独斗”的农民变为产业工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产业开发“一体化”。

“现在我已经是库博公司的一名果林管护员了,不仅省去了在外打工的路费和租房费,还可以拿到土地流转和务工的双项收入。”水塘村村民马阿书高兴地说。

一片山的蝶变,是红河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红河州积极践行“两山”理念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红河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物医药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探索出一条将“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红河州发展万亩以上产业带52个,9个农产品先后被评为云南绿色食品“10大名品”,绿色食品加工中心建设稳步推进,9个县市获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业总产值较年增加.16亿元。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创建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不只是一条河、一座城、一片山,置身于青山抱城、碧水润市的红河,一处处曾经的生态“疤痕”渐渐褪去旧态,绽放出新的美丽,成为红河新的闪光点,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依靠绿水青山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绿色已与红河相融,成为群众身边可感可触可享的“生态福祉”。“十四五”时期,红河州将奋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力打好世界一流“三张牌”,在群山之间续写发展透“绿”、民生添“彩”的绚丽篇章。

来源:云南红河发布、红河州生态环境局

编辑

宁珏

审核

厉云马冉奚

联系(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lp/162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