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路上,文木在青海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8月中旬,文木团队来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拜访75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塔尔寺酥油花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尕藏尖措,并由此拉开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序幕。

塔尔寺酥油花盛开在冬季。它的由来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在公元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为了纪念佛祖释迦摩尼,在藏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日于拉萨大昭寺举行发愿祈祷大法会。在期间的一个晚上,大师做梦看到了遍地的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仙花,醒后异常兴奋,认为是佛祖的点化,于是便组织僧众用圣洁的酥油捏成花木佛像、山川景物,连同酥油灯一起供奉在佛像前。此后延续下来成为民间节日,称为“觉阿却巴”。后来,用酥油花供奉佛像的习俗传到了大师的故乡塔尔寺。塔尔寺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酥油花灯会,至今已延续了几百年。

尕藏师傅在佛堂点灯

酥油花的主体多取材于佛教传说和故事,如《莲花生大师传》《宗喀巴大师传》《释迦牟尼转发轮》《弥勒净土》《米拉日巴传》等,也有取材于现实历史故事,如《文成公主进藏》等。每年入冬后,塔尔寺的艺僧们便开始通过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等工序制作大型的酥油花架,在次年的正月十五进行展出。酥油的制作对温度有极高的要求,必须要在低温的季节、房间和水中操作。艺僧们的手必须要用冰冷的水来降温,有时候甚至在水中捏制,使手的温度始终低于身体的温度。尕藏师傅便是这样度过了50多年的时间。

文木团队对尕藏师傅进行了三天的口述访谈后,医院对72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七十味珍珠丸赛太炮制技艺)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桑杰进行访谈记录。

桑杰院长访谈

七十味珍珠丸,源于藏医经典方剂二十五味珍珠丸,其关键成分赛太的加工方法始载于公元八世纪宇妥宁玛·元丹贡布编著的藏医巨著《四部医典》之中。赛太的炮制技艺,被视为藏医药领域技术水平最高、工艺最复杂、周期最长、难度最大的一项炮制工艺。作为藏药中最名贵的藏成药,七十味珍珠丸在旧时有“一粒换一头牦牛的价值”。而经过传承人桑杰等一批藏医的不懈努力之下,如今的七十味珍珠丸依旧保持神奇的药效,但已是寻常百姓皆可购买得起的藏成药。

医院青年医生讲解藏药草

桑杰院长如今已72岁,医院出诊。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希望得到桑杰院长的医治。在接受文木团队访谈时的休息期间,为了不打扰患者看病时间,桑杰院长在拍摄现场耐心的对患者进行诊疗。而在其他的休息时间,他便会拿出医书或医学杂志阅读。如此这般的好学精神,令人敬佩。

文木团队对桑杰院长及其徒弟进行了四天的口述访谈后,便回到湟中县对75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海下弦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延彪进行拍摄记录。

青海下弦,又称“瞎弦”“曲儿”,主要流传于西宁市及附近的河湟地区,用独特的下弦定弦法定位伴奏,伴奏乐器以三弦和板胡为主。我们的传承人刘延彪老师,从小就喜欢这些曲艺。他的叔叔家有一个琴,老拉不好。当时的刘延彪也想拉,叔叔便帮他把弦给调上。

刘延彪

“他把弦给我调上以后,他一拉,弹完了以后,我拿过来拉,就能拉出来,天到黑了就把这个《满天星》给拉会了。我那个叔叔回来以后,(听到)我给他拉的比他好得多,他说:‘哎呀给你拉给你拉,我这琴不要了。’那时候我父亲就是土改时期,当了民兵队长、农会主任,后来到了乡上当了乡长,就给我买了好几个胡胡。”

当时村里也有几个民间艺人,常常一起唱曲子。年轻的刘延彪也一块跟着拉,但主要的手法还是靠自己去慢慢摸索。如今已成为他的特色的反手拉弓,便是当时自学留下来的痕迹。

刘延彪与徒弟合奏《林冲买刀》

“我这个人,我认定一个事情要把它做,我就要彻底把它做好。”凭借着兴趣爱好,刘延彪成为了深受群众爱戴的曲艺表演艺术家,其创作的《湟河两岸风光好》还成为湟中县广播站的节目结束曲。如今,刘延彪指导的十多位学生还会经常回来看望老师,兴致来时还会弹奏几曲助兴。

今日“文木君”

文图丨郑嘉璐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lp/170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