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两位菩萨代表慈悲:弥勒菩萨代表慈,所以他称为大慈氏,这也是他称号的涵义;观世音菩萨代表悲,平常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也是符合的,但是严格起来说,观世音菩萨是代表悲的。
我们日常生活中,看见别人有难,不管三七二十一,非要固执地上前帮忙,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是否会帮“倒忙”,是否给他人带来不便,只自以为是地想展示自己的修行成果,怎知道,过分的执着会带来苦果。
景象所现,心之所识《维摩诘经》讲“行不热慈,无烦恼故。”不热之慈就是情、爱、欲完全转化了,就是大慈悲。
一切众生不论什么角色,不论是国家栋梁、还是家中的孝子、严父、慈母,乃至儿女痴情,都是给人家以“热”情,是绝对的烦恼,增加人的痛苦,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别人有难,不管三七二十一,非要固执地上去帮忙,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扰乱他人的生活,给他人带去不便,只是自私地想要展示自己的修行成果,怎知道,过分的执着会带来痛苦。
学会转化,即得清凉没有得到解脱之前,我们所有的爱心也好,慈悲也好,都会变成烦恼,因为这是凡夫的情。我们最欣赏的是热情,实际上是烦恼。
有时你爱别人,但是被爱者并不幸福,给自己给别人带来的都是烦恼,这不是慈悲。佛法讲慈悲,不管你多情与否,引起别人烦恼的都是罪过。所以,“行不热慈,无烦恼故。”才是真慈悲。
慈悲就是情的转换,把情、爱、欲解脱了,无条件地爱护一切人,连爱的观念都没有地去帮助一切人,这是慈,这种慈是不给你烦恼。
慈悲就是情的转换雪窦禅师有句话:“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这境界非常高,是至情。《普贤菩萨行愿品》所说,“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也是至情。所以情与无情之间,转化了才是真慈悲。慈是有情的,不是无情的,不过它的情是解脱的、扩大的。
佛教讲慈悲,慈悲是什么?说到底,慈悲是一种关怀,是无条件地爱一切生命。
有一次,弘一法师到丰子恺家中。丰子恺请他藤椅里就座。他先把藤椅轻轻摇了摇,然后才慢慢地坐下去。每次都这样,丰子恺很疑惑,就问他原因。弘一回答说:“这椅子里,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逃走。”
无论生命是什么形式,都应该尊重的确,无论生命有多么卑微,在这个世界上都应该有其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就是“佛性”,是每个众生都具备的,是“众生平等”的真实体现。
滴水和尚19岁的时候来到曹源寺,拜仪山和尚为师,开始时,他的差使是替和尚们烧水洗澡。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叫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兑一下。他便去提凉水,然后他把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又把多余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心有慈悲,看世界就不一样了师父便责备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无数蝼蚁、草根等生命,这么烫的水下去,会坏掉多少性命。剩下的凉水,浇花多好。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却又为何!”
滴水和尚无语,心有所悟。
“行不热慈,无烦恼故”。真正的佛性,永远给人内心以正能量,给人内心以安宁。
一念清净无染比万念纷飞的善更具有神奇的力量。古语云:“人生一善念,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心存爱心,即使还没有去付诸实践,吉祥之神已经在陪伴眷顾着他了。
所以慈悲心具足就会在生活中化为善行,善念,就会培养善根。心存善念的人或许会吃亏,可是善良的回报一定让你收获圆满。修行人要做到日行一善,至少要做到心存善念,自己的念头和行为都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一辈子问心无愧,一辈子都能心安。
所以说,做好人不难,做好事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
人这一生都不要忘掉善良的本性,你的善良才是最好的资本,才能转换成你的功德,随自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