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事;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此联说的,是弥勒佛。
男戴观音女戴佛,许多女性都会选择佩戴佛公来祈求保佑。
弥勒佛宽眉大耳,慈眉善目,肚大能容的形象,可谓是人见人爱。
若是配合好的料子和雕工,弥勒圆润的样子简直就像是传说中的人参果,不仅憨态可掬,还能体现弥勒的大慈大悲。
不过,弥勒的画风似乎和其他佛陀菩萨不太一样。比如释迦牟尼佛。
燃灯古佛。
其他佛的形象,都带着肉髻(梵名乌瑟腻沙,尊贵之相,佛三十二相之一),神情慈悲,却也庄严。
偏偏贵为未来佛的弥勒佛,却没有肉髻这样尊贵的象征,反而多了个大肚子,笑口常开,只像是一个普通和尚。
什么宝相庄严,实在太过牵强……
这一切,都要从两千年前说起。
佛教刚刚传入中土,是在汉朝。那时候,弥勒佛还是宝相庄严的“伟男子”。
那时的弥勒,有交脚姿态的菩萨相,也有倚坐姿态的佛陀相,都没有大肚子,宝相庄严,神态安详。
直到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出了一位法名“契此”的和尚。
他其貌不扬,笑口常开,随处寝卧,出语无定。
他每天都会带着个布袋子到集市上去化缘,人们给他鱼、肉之类的荤食他也照收不误。
在五代那样的时期,化缘并不一定可以吃饱。但契此和尚却吃出了一个大肚子,令人啧啧称奇。
他是个神奇的和尚,可以示人凶吉,且十分灵验。
契此和尚的做派就如同游戏人间一般,时人只是当做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
后梁明贞三年,契此和尚坐化,留下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世人才知,原来契此和尚是弥勒佛在人间行走的化身。
自那以后,世人对弥勒佛的崇拜更盛,弥勒佛的形象也渐渐变成了契此和尚的模样。
之所以现代人更喜欢佩戴有弥勒佛形象的配饰,其实与弥勒佛演变成现在的形象有很大关系。
契此和尚的传说故事,既展现了弥勒佛显圣世间的神性、灵性,又为弥勒佛的形象赋予了一丝人性。
因为这丝人性,弥勒佛得以从其他佛陀中脱颖而出,更被世人所信奉。
因为这丝人性,弥勒佛的慈悲为怀才变得有血有肉,佛法教义真实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既然弥勒佛都会有人性,那人,为什么就不能有佛性呢?
在我们身边,那些宽容大度的人。
那些以德报怨的人。
那些乐于助人的人。
都是佛性的光辉啊。
我们佩戴弥勒佛的宝相,究竟是需要弥勒佛慈悲的保佑,还是为了以弥勒佛为信仰,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呢?
弥勒佛的宏愿是普度众生,契此和尚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他可以在污秽之处寝卧,可以向人乞食,可以听人辱骂,只为行走世间,度众生出苦海。
而不是如世人想象中的神佛一般,只是坐在九天之上,受着众生敬仰。
不论契此和尚究竟是不是弥勒化身,但他确实完成了弥勒佛要做的事。
所以弥勒(契此和尚)是真佛。
所以弥勒(契此和尚)不需要像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