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秦一椎,辞汉万户
——楹联中的设问、拟声、重言
某地有一座布袋和尚庙,这座庙的楹联比较长,而且较为特殊的是,作者以对弥勒佛调侃的口吻写成此联:
这身边一具空囊,若果包得住往古来今,何不将他打开,也好教大家看看
那手中半根小杵,业已撑不起上天下地,只当索性放倒,莫只顾一味哈哈
传说弥勒一生,做事稀奇古怪。他高兴时就卧在雪里,奇怪的是雪不沾身。他还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比如:天晴时,他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下雨之前,他就穿上湿草鞋,在路上快速行走,等于告诉人们天快要下雨了,而且每次都很灵验。因此,他被认为是一大奇人。
在这副联中,“空囊”即空布袋,“小杵”即扛布袋的棍子。从联意上看,作者表达出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因此才说弥勒佛“那手中半根小杵,业已撑不起上天下地,只当索性放倒,莫只顾一味哈哈”。
从修辞方法上,“看看”与“哈哈”为叠词,即两个词连起来重叠使用。“哈哈”是拟声,即模拟声音。
再看一副对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向上滑动启阅)
书法作品作者:秦金根
秦金根,笔名耕之,安徽南陵人,美术学博士。书法从芜湖赵泾生先生启蒙。硕士师从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欧阳中石、刘守安、王世征诸教授,博士师从中国艺术研究院任平教授。现为安徽美术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书画世界》执行主编。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安徽省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安徽省美学学会理事、安徽省教育委员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书法艺术作品多次获邀参加全国和省级展览。在《文艺评论》等核心、专业期刊发表专业论文、评论70余篇。出版《书法篆刻研究文丛——〈艺概·书概〉疏解》(人民美术出版社)、《书·驿——秦金根书画理论自选集》《书·驿——秦金根书法自选册》(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全集·郑板桥》(河北教育出版社)、《当代书法家书君子格言》(合著安徽美术出版社)等专著10部。
这是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为西湖的冷泉亭撰写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由两个疑问句组成,如果随后再回答出所提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说在修辞上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所谓“设问”,就是作者在回答一个问题之前,自己先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或是听众的注意。可是,冷泉亭联提出的这两个问题,作者本人并没有回答,而且在很长时间内也一直没有人回答。
清代同治七年九月,著名文人俞樾和他夫人到这里游玩。两人一边坐在冷泉亭前休息,一边欣赏这副对联。夫人看了一会儿,便对俞樾说:“你来把这个谜解开吧!”于是,俞樾把原来的上下联各改一字,联语是:
泉自有时冷起
峰从无处飞来
夫妻相对一笑,就下山了。其实,这夫妇的两副对联虽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但表述得非常巧妙,不失为佳联。夫人的下联用的是重言修辞格。所谓“重言”,即在一副联中的对应位置上使用重复的字。
过了几天,俞樾带着次女秀孙又来到冷泉亭边。俞樾把上次和她母亲给对联改字的事跟秀孙一说,秀孙赶紧望着亭子,沉思了一会儿,便说出了自己的对联:
泉自禹时冷起
峰从项处飞来
俞樾明白上联的“禹时”是指大禹治水的时候,改得实在是好;至于下联的“项处”却不大好理解,便向秀孙追问。秀孙爽朗地笑着说:“项羽曾有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这座峰若不是他从别处拔起的,又怎能飞到这里来呢?”
俞秀孙的这副对联还真是一家之言,颇有独到之处。另据俞樾记载,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也曾就董其昌的设问联撰一答联:
在山本清,泉自源头冷起
入世皆幻,峰从天外飞来
明代大家董其昌为冷泉亭撰写的一副对联引起了后世几位大家的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最好白癜风传染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