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于都县大佛寺与于阳书院

北京中医痤疮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9105380.html

雩都县大佛寺,原名妙净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年-年),原址在江西赣州府雩都县的大昌村(现于都县梓山镇固院),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是于都县闻名的千年古刹,大佛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一、大佛寺的第一次迁建

唐开元年间(公元年-年),迁建于雩都县城西(现于都县党校旧址)。宋代僧人吴文佑以灵慧著于寺,跏趺圆寂,人以肉身塑而祠之,故名“生佛”,民间称“大佛”,寺称“大佛寺”。杨知新撰有《唐虔州于都县福田寺三门记》,明代解缙著有《重修福明觉寺生佛道场记》。

宋大中祥符(公元年—年)赐名“妙净寺”。寺内有明堂院(又谓僧伽院)、生佛道场、大雄宝殿、弥勒殿、真君殿、罗汉殿、翠竹楼、元帝殿、观音阁、外春屏墙,整个建筑布局合理,气势雄伟,殿内佛像雕刻精细,造型质朴醇厚,生动洒脱,文静大方。

大佛寺自唐迁址于贡江镇长征村以来,历经年,先后有7个世祖23名和尚驻锡于寺,著名者为宋僧文佑。文佑俗姓吴,人称“吴僧伽”,初出家信丰县,后在赣县麂山妙高寺修禅多年,北宋初来到福田寺,直至坐化。吴僧生性豪放,荤酒不忌,经常手持松枝口诵“赵家天子赵家王”,很多人不知底细,笑他“癫”,乃不知实为宋兴之谶语(松即十八公,影射赵宋帝王坐拥江山十八代)。一日,吴僧被豪强追逐,吴僧跑进豪强的竹园里大喊“竹将为帚”。不久,园中竹子全部枯死。豪强亦家道衰落,另择居处去了。宋大中祥符三年(年)六月初六,吴僧趺坐圆寂,无疾而终。不久,他床底下竞长出一丛翠竹,逐渐漫生到寺院。人称之“吴僧翠竹”、“吴榻奇篁”,成为“雩阳十景”之一。清人因之造了“翠竹楼”。因此,吴僧不断得到朝廷敕封,南宋开禧年间封吴僧为“灵济大师”,嘉熙年间加封为“慈佑大和尚”,咸淳年间加封为“慧应大和尚”。

大佛寺因建于古城近郊,寺宇宏伟,香客络绎不绝。唐咸通年间(~年)青石碑刻《唐虔州于都福田寺三门记》,记录了福田寺当年的宏伟壮丽及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于兹寺造长廊三十余间,又建弥勒院,……朱轩素壁,周回夺目,市邑沸腾。……且门辟三道,梵典彰然,……檐缀珠网,笼雁拱之联飞;瓦作翠鸳,接清风之迅翼。丹楹刻桷,藻晕闲扉,地甃琉璃,四垂金铎,……”。唐咸通青石碑刻越年,邑人杨知新(乡贡进士)拟文,南岳书法家李少鸿为书兼镌刻。碑刻不仅内容完整、生动,书法也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大佛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宋邑人王鸿亦作记《妙净寺重修三门记》,楷书勒石。明洪武二十八年(年),翰林大学士解缙作《重修福田明觉生佛道场记》。明万历年间,邑人李涞(官至都察院中丞)作《明觉寺来归常住田记》。清有数篇:乾隆已亥科举人易开畅(邑人)作《福田寺翠竹楼记》,乾隆庚辰恩科解元李睿(邑人)作《吴僧伽手垦田亩记》,清道光三年(年)知县黄濬作《吴僧翠竹楼记》、《重修福田寺记》。本县举人宋惟驹有《重修翠竹楼记》。

清末民国年间,此寺远近闻名,于都解放前夕,僧众离开寺庙。

二、大佛寺的第二次迁建

本世纪初起,大佛寺陆续迁至于都县贡江镇永红村麻油坑狮子岭脚下,占地面积余亩,按十方丛林规划设计,设普光明殿、法堂、天王殿、山门殿、生佛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衣钵寮、念佛堂、方丈室、藏经阁、斋堂等诸多殿堂。现已建起普光明殿和生佛祖师殿,其余建筑仍在建设中,并将大佛寺更名为福田寺。

第三、大佛寺与雩阳书院的关系

在古代,于都的教育以县学、书院、社学、学塾几种形式为主,其中书院是用来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它对古代教育、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于都有名的书院有龙溪书院、思皇书院、龙门书院、濂溪书院和雩阳书院。

雩阳书院,旧在邑西关外,原名:西郊书院。始建于唐中和年间(公元年-年),在大佛寺的院子中种下一颗铁树,大佛寺旁建立的书院。公元年,在雩阳书院旁边的铁树开花,结果后落入地面十颗种子,我家有幸拥有一株正宗的铁树。

明弘治年间(公元年-年)管氏第97世祖——管登,字宏升,号义泉,在雩阳书院读书;明正德12年丁丑年(农历年),管登与雩都县的黄宏纲、何廷仁、何春和袁庆麟一起到赣州府阳明书院拜王阳明为师,主修王阳明的理学,管登是王阳明赣州府弟子中成绩最好的弟子,也是明正德至嘉靖年间雩都县五大才子之一(见黄宏纲《重修罗田岩濓溪阁记》记载)。明嘉靖元年壬午年(农历年),管登中乡试举人,年方35岁,初授承事郎,任广东肇庆府通判(从六品);明嘉靖四年乙酉年(农历年)调广州府任职通判(从六品)六年,明嘉靖十年辛卯(农历年)后升任岳州府同知(正六品)。

管登的父亲管麒(字可山)于明嘉靖十六年丁酉年(农历年10月4日)殁;管登在任岳州府任职期间,两袖清风,正直清廉,清贫一生,没有钱为父亲购置棺木,众亲友为管登的清廉所感动,纷纷捐资为其父亲办理后事,将管登的父亲管麒(字可山)葬与管廷爵(管登之爷爷)处(现于都县黄麟乡罗西村布须坑组鹳咀坑厨形,卯山酉向)。管登在服丧期间,以食粥维护生命,亲友劝他注意身体,他说:“宁为露足被,不愿盈舟麦”。守孝期间也经常在雩阳书院义务授徒讲学,传播阳明理学。

明嘉靖十八年己亥年(年),管登升授奉议大夫(正五品),任漳南道;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年(农历年8月7日)管登殁于家中(现于都县贡江镇建国路17号),享年62岁;葬雩都县黄麟乡鹳咀坑厨形山仙人献掌形(现于都县黄麟乡罗西村布须坑组厨形山),酉山卯向兼辛乙;清嘉庆八年癸亥年(农历年冬至日由道愈公和道潢等子嗣在原处重修)。

清乾隆己巳(年),知县左修品劝士民捐建。因旧阳明祠,又以学园与监生邱昭钜易辏祠左之地,为屋共59间。清嘉庆庚申(年)洪水尽圮,仅留基址。清道光癸未(年),抚军程公檄修书院。甲申(年),署令向应桂,因书院久废,创建为难,商之绅士,于试院左右余地为舍24间,以为诸生肄业之所。左后厨房一楹,讲堂门道俱资之试院。时有孙春台妻李氏,捐银两。未几,知县黄濬莅任,复董其事,费仍不敷。旋张侯溥至,邑绅禀以义仓息谷七百二十石足之。经理者:监生刘鼎桂、管奕纲,贡生肖端,协力赞勷。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北乡半迳肖隆拱之妻宋氏,捐洋边1圆,置买试院头门外店房地基,创建大门、东西辕门照墙及左边店房一间。清咸丰六、七年间(约年),发逆(指太平军)两次陷城,书院考棚被贼被勇毁拆殆尽,书院及试院俱毁。仅留东书房数间,破坏不堪。时孙李氏、肖宋氏又各捐二百余金,意欲粗为修葺,业已采买木料、砖瓦,均遭兵燹。至清同治六年丁卯(年),知县颜寿芝倡首捐廉二百六十金,商令邑绅举人何戴仁、洪霖,职员吴树榆,侯选教谕廪生张炳,监生易祖麟、李化鹏等董其事。请集城乡绅士,劝谕合邑殷实捐金修复。自六年冬兴工,至九年冬告竣,计费八千余金,增建店房三所。头门匾以“雩阳书院”,仪门“骧首天衢”额。劝捐绅首:贡生肖兰、曾凤鸣、谭谕、林根大、李春台、刘经郡;朱昌笏、李丞杰,廪生张炳、肖藜照、宋济龙、宋有标;宋达邦、谢为霖、易鹏翔、黄亮明,同知衔郭超群、谢懋宣、李景梁,千总衔张云峰,生员王际亨、王觐光、黄运芳、王训、罗人彦、陈大勋、刘锡恭、张荣芳、林凤翀、刘尚志、刘昌宇、曾爵郕、赖辉甲、陈宗舜、曾宗昭、陈华谦、张鸣皋、刘嘉宾、肖琼,监生钟学玦、易翠容、郭源深、赖气清、葛锦春、谭安邦、郭洪发,县丞衔郭声广,职员严名椿,武生谢文梅、舒器成、徐镇垣,其殷实捐输姓名镌碑。邑人何戴仁有记。

(附载:西关外福田寺右,旧雩阳书院地基界址:上栋阳明祠,阔八丈五尺。中栋阔九丈二尺。前栋阔九丈三尺,深长十八丈。头门内阔三丈一尺。头门内下栋到头门外坪、长十五丈。前面池塘一口,又后面田一丘,塘一口。其后面田、塘,每年纳税钱二千四百文。按此书院,圯於清嘉庆庚申洪水,工费浩繁,不能遽复。然其地基宽敞,山川拱峙、洵属胜境,终不可废。)

(作者:尊量民间经典文化工作室——管永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tq/1444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