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就是“因果”,而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必然是深信因果的。可依旧有很多有善心,也常做好事,但会对因果怀疑的人。这种怀疑也致使人们虽然明了佛教是教人向善的,但还是会怀疑佛教所说的“善恶终有报”是否是真的,因果报应真的存在吗?我们看完下面这两个小故事,就会明白。
好人没好报?
有一个男子,中年得子,对他非常的溺爱。男子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大,辛苦的供儿子上完大学。儿子仪表堂堂、西装革履穿身,但自己却衣裳破烂,温饱不足,他省吃俭用地为儿子买了房,娶了媳妇,儿子也生下了胖嘟嘟的孩子。
可是当男子老了,不能帮上儿子什么忙时,儿子却觉得他越来越碍眼,对他冷言冷语,打骂相待,非常的不孝。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男子被儿子赶了出来。
这位已然老去的男子,无奈地来到一座荒败的寺庙避雨。他想到自己凄惨的遭遇难过及了,自己那么的爱儿子,却遭到这如此待遇,他仰天长啸:“佛祖,我为什么要遭受如此不公平的待遇?”
一道闪电划过,一个更苍老的声音传了出来:“这就是你的报应。”这是老去的男子看到一个比他更老的人从破庙的角落中走了出来。男子大声叫到:“你是佛祖吗?”那更老的老人回答到:“混账东西,你不认得我了吗?我就是二十多年前被你赶出家门的,你的父亲啊!”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
弥勒菩萨在人间游化,以布袋和尚的大肚囊形象度化众生。一日,布袋和尚来到了奉化县,遇到了这样一个事情。
胡三江是奉化县有名的孝子,与父母的感情非常好,后来他娶了貌美如花的妻子榴红后,与父母的关系便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榴红虽然相貌姣好,但是却缺少女子应有的贤淑德行,嫁到胡家后不但对公婆不尽孝道,反而无事生非经常找二老的麻烦。胡三江和榴红住到一起后如漆似胶,感情远胜过了养育了他二十多年的父母,在榴红迷三道四的语言下,胡三江也也开始疏远自己的父母。
当榴红生下儿子后,便觉得自己是胡家传宗接代的大功臣,在家里更加的肆无忌惮,对公公婆婆摔盆子砸碗,胡家二老也没少给胡三江诉苦,可以因为儿子的并没有亲眼看到榴红所做的事情,反而认为是爹娘容不下这个外来的媳妇儿。终于二老忍受不了儿媳的辱骂,搬离出正房,在房边草棚住了下来。
街坊邻居知道后,都对胡三江这种不孝的行为感到羞耻,胡三江也意识让父母住在草棚确实不对,便想把二老接回来,可榴红不乐意了,一哭二闹三上吊,各种撒泼耍赖,最终二老也没能重新回到住处。
布袋和尚听闻此事后,便来到了这家化缘,胡三江因为笃信佛教,便从屋里拿出了斋饭供养布袋和尚。而榴红也听闻过布袋和尚的大名,便想请和尚看看自己儿子未来的运势。
布袋和尚仔细端详了小孩子一会,郑重的说道:“这个小家伙长大后,脾气秉性会和他老爸一模一样,而去更加聪明伶俐。”
榴红听到布袋和尚的话高兴地合不拢嘴:“谢谢布袋大师,我以后都会每天上香拜佛,求我家儿子长命百岁,大富大贵的。”
而此时,街边突然传来了一群儿童唱出的儿歌:“何必佛前烧甚香,只须堂上敬爹娘。晨昏菽水随时奉,定保儿孙世代芳。”而此时胡家二老听到童谣也从草屋中探头看看了,一看家中来客,为了避嫌又钻入了草棚。
胡三江和榴红听到儿歌,又看看草棚中的二老突然愣神了。布袋和尚接着说:“这小儿艳福不浅,将来娶的媳妇儿比他娘还要好看。”
不知为什么,榴红没有了刚才的高兴劲问道:“那将来,他对媳妇儿……”
“那还用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了那样美丽的媳妇儿当然是捧到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对媳妇儿一定是百依百顺,就算是媳妇儿让他把爹娘赶出家,他也会毫不犹豫……”
“他敢!”榴红吼道
“怎么不敢,儿大不由爷。到时候就由不得你做主了。你将来的处境就会和你现在的公公婆婆一模一样,只能忍气吞声,看媳妇儿脸色过日子了。”
榴红扑地哭了出来:“我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大,他怎么可以这么对我?”
布袋和尚以少有的严实口吻说道:“种如是因,得如是果。父母是孩子最为重要的老师,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的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你不孝父母,甚至虐待父母,孩子将来也会以你为榜样,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们,这就是因果!”
何为因果?就是你所做的一切终将回到你自己身上,这或许需要,一年、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但你所做事的果报,终究不会缺席。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荐:
金刚经:人生到底有何纷扰?这一句话已道尽,读懂受益一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