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山,为什么这么出名

玄武山位于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元山寺建在玄武山南麓,占地15公顷,是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汕尾市地区一处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并且是闽南语系百姓的佛教信仰中心。寺内保存有大量寺藏历史文物,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

玄武山是汕尾市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汕尾市文化传播的重要地点。

带着学习玄武文化和宣传潮普慈善的目的,年3月21日(农历二月初九),潮普甲德义工队潮普第十救援队的师兄们集体来到玄武山参拜佛祖!祈求:“潮人普愿,福满潮汕”!

玄武山旅游区位于陆丰市碣石镇,旅游区内的元山寺建在玄武山南麓,占地15公顷,是佛道两教合一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粤东地区一处历史悠久、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东南亚的名胜古迹,并且是闽南语系百姓的佛教信仰中心。寺内保存有大量寺藏历史文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山寺原名玄山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年),历史悠久。该庙供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与湖北武当山祖庭、佛山祖庙一脉相承。且加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大佛、达摩祖师等佛像,故庙迹广为传扬。清康熙时,为避玄烨名讳,改“玄”为“元”,故名元山寺。

元山古寺历经风风雨雨,几度修葺,至清光绪22年起例定每十年一度进行维修重光。由于定期维修,保护完好,至今元山寺还保留着重斗叠拱,雕梁画栋,多种木雕、石雕、嵌瓷、花鸟虫鱼,千姿百态,巧夺天工,宫殿庙顶,高脊飞瓴,寺内的各式铜铸、玉雕、陶瓷、泥塑无不形神兼备,工艺精湛。使人感受到富丽堂皇,又肃穆端庄的明、清年代的建筑风貌和工艺珍品。大大体现了中国建筑工人的高超才能,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华,是陆丰市规模最大,文物保护最完整并富有历史、科研和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

元山寺内供奉有玄天上帝,至今还有“武当飞来”的牌匾,但寺里同时也供奉释加牟尼、观音菩萨、弥勒等佛像,因此元山寺兼有释道汇流的特点,世所罕见。在海外华裔、特别是闽南语系的港澳台同胞中享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半径很远的以“保外乡”著称的古寺(另有民间说法:玄武山佛祖显潮州)。碣石湾注:这里所指的潮州是指原潮州府地区。

经考证,陆丰市的碣石、桥冲、南塘、陂洋、湖东、甲子、甲东、甲西等八镇,在秦朝统一岭南之后被划归龙川县揭阳戍。汉元鼎六年(前年)揭阳戍升格为县,同一时期今陆丰市其它区域则归傅罗县管辖。东晋咸和六年(年)陆东八镇属义安郡海宁县,其余属东官郡海丰县;明代初海丰县石帆都曾与龙溪都一并划归潮州府,不久石帆都改隶惠州府。龙溪都大致相当于普宁市西部南阳山区,石帆都即陆东八镇。

该旅游区主体建筑元山寺建有山门、正殿和前、中、后殿、配殿、厅庑及僧舍共99间。庙宇布局工整,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雕梁画栋。元山寺内的福星塔为八角形三层楼阁式石塔,由块花岗岩石叠嵌而成。元山寺前古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重建,戏台高1.5米,宽22米,造型古朴,艺术精湛,台正中悬挂“台阁文章”牌匾乃清光绪乙未年探花李文田所题。该古戏台是广东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庙寺戏台。元山寺后有一状如鲤鱼跳龙门的风化石,有一亿年历史。明万历六年由直隶金山卫指挥同知参将侯高题字“起龙岩”,很有历史研究价值。寺庙后有多株古榕树,其分枝干均有多根倒垂树根,尤如顶梁柱团团顶住高大的古榕树,几百年来任凭多少十二级台风吹来,它们都岿然不动。玄武山内现建有公园、斋菜馆、展览厅及相关服务设施。

古钟楼声山寺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年),是一座四合院式组成的群体建筑。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左右庑廊、方丈厅等建筑九十九间,正殿供奉玄天上帝和释迦牟尼佛像。年6月,元山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巍巍建于一九九六年,为四柱三间五楼石牌坊,通高18.5米,是粤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透雕龙柱石牌坊之一。整座牌坊经精雕细琢砌筑而成,建筑工艺精湛,图案形态逼真,建筑气势恢宏,极具佛刹色彩。

三台保障位于福星塔背后,为明万历十年(年)参戎成雨泉、巡道郑谦山、姚龙三人聚会于玄武山下共商抗倭大计时立,原题刻已废。一九八一年复修。特色景点玄武山元山寺开放以来,欧美及东南亚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前来观光游览者络绎不绝,每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以上,成为粤东旅游胜地之一。这次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元山古寺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那令人叫绝的建筑工艺、释道汇流的特色、名家的牌匾石刻、美丽动人的传说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元山寺寺中供奉北极真武元天上帝,释加牟尼、观世音、弥勒等神像、佛像,释道汇流。自明代开始,寺僧衣钵相传二十六代。元山寺在清光绪二十二年(年)举办首届重光庆典,而后定例相延,每十年举办一次,至二○○六年已届十二次一百一十周年。每逢庆典,修缮庙宇、重光佛像,举行开光仪式、水陆法会盛大佛事活动和布置彩街、演戏、燃放花灯烟火、组织舞狮、舞鱼灯、踩高跷、扛大旗等民俗文艺活动,一连数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场面壮观,热闹非凡,整个碣石城沉醉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寺殿内保存有大量的文物,有清道光十九年(年)民族英雄林则徐所献的题匾《水德灵长》,光绪十三年(年)民族英雄刘永福镇碣时所献的题匾《灵声满道》,该两面匾额被国家列为中华名匾。共余尚有脍炙人口的同治皇帝御赐匾《威宣岭表》及提督、总兵等的题匾楹联、石雕、瓷器、漆屏等文物一千多件。寺前的明代建筑大戏台,自明、清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连续多天上演地方剧种剧目,是粤东地区一处最大的庙宇戏台,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寺后是一番园林景致。高耸的福星塔,三层可登。塔左有麒麟石,右有起龙岩、龙门石,石上有明、清名人侯继高、邓万林等题刻。登塔登石,皆可全览城邑海景,弛目聘怀。自古“碣台观海”为陆丰八景之一。在苍榕簇抱之中,四美亭、三台保障碑台、自得居等建筑分布其间。

元山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古代碣石卫的历史息息相关,它是古代粤东海防的军事指挥中枢,历经明、清两代,数百年间,沧海桑田,大量珍贵寺藏文物和不可移动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特别是广东沿海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辉煌史绩。玄武山旅游区碣石设卫之后,元山寺便是朝廷钦差、官员和名人贤达到这里防务、聚会、游览、观光、朝山瞻奉之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历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碑刻、题匾。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题匾《水德灵长》;光绪年间碣石镇总兵刘永福的题匾《灵声满道》;同治皇帝的御赐匾额《威宣岭表》和“诏书”以及其它提督、总兵和名人贤达等题匾多面,其中林则徐和刘永福的题匾被列为中华名匾。这些不可多得得珍贵文化均具有高度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同时也证明了碣石卫海防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玄武山元山寺的宗教信仰地位。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年重建。造型古朴,气势雄伟。各种木雕石刻,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千姿百态,是一座工艺精致的明代建筑。开始时演海陆丰正字戏《三国演义》等连本大戏,每年从农历三月初开始连演一个多月,农历九月初又再连演。如今每到正月,都会有广东潮剧院排演的大戏在这一上演数日,好戏连台,人们都会搭起蓬布,风雨无阻,盛况空前。古戏台,元山寺和福星垒塔沿着中轴线递高而建。福星垒塔拔地参天屹立于玄武山的最高处,冒于古榕浓荫之间,历来为船舶进入碣石港的导航标志,人们登塔远眺南海,帆影点点历历在目,素有陆丰八景“碣石观海”之称。福星垒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年重建。在福星垒塔的东侧有一块庞然大石,其雄姿昂扬,俨然麒麟,因此得名麒麟石。在石上有清光绪十六年镇碣使者邓万林题写的“山不在高”,这句话对玄武山来说是名副其实。这块矗立在起龙岩前的龙门石,经久风化,形态苍老斑斓,专家鉴证为十万年前的产物。四美亭、自得居也环绕在塔的旁西,有良辰、美景、赏心、乐趣“四美”的雅称,游人们在这里聊天谈趣,观赏风光。明万历年间,参戎郑谦山、巡道成雨泉、姚龙聚会于山亭之上,共商抗倭大计,撰文共立了“三台保障”的碑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tq/164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