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上,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让人印象深刻。“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就痒”,伴随着动人乐曲而翩翩起舞的“阿细跳月”,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近年来,弥勒市立足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持续擦亮“阿细跳月”金字招牌,“四招”打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组合拳”,让优秀传统文化“留得住、走得稳、叫得响、传得广”。
健全保护机制让民族文化“留得住”
弥勒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保护机制,编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实施方案,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申报工作;建立健全公布命名的遗产名录库,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传承人档案数据库,构建了国家、省、州、市四级保护体系,同时制定了非遗传承人考核管理办法,每年对传承人进行培训、考核。
年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余万元,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为民族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截止目前,弥勒市共有非遗传习(馆)点28个,有各级非遗项目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4项,州级25项,县级项;各级非遗传承人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8人,州级39人,县级人。
提高再生能力让民族文化“走得稳”
加强群众性文艺辅导,年辅导业余文艺队伍18支人次,组织传承培训次,培训学员余人次,带徒弟余人,参加展演展示等活动场次。
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推出一批党史题材优秀文艺作品,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编排文艺节目40余个,征集《百首歌曲唱党恩》歌曲余首;创新性声乐《嘎斯比勒》(阿细唱欢乐)入选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小品剧本《脱贫路上》获云南省文化馆“回想——云南省群众文化脱贫攻坚曲艺作品征集评选”二等奖,舞蹈《马背摇篮》入选云南原创少儿舞蹈展演,获“花儿朵朵”最佳作品荣誉称号;彝族阿细说唱《阔子款呢阿哔哔》入选“百合花”云南省曲艺展演。弥勒市通过积极鼓励群众进行文艺创作,推进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丰富传承活动让民族文化“叫得响”
阿细跳月民族节、阿细祭火节、爱佐与爱莎歌舞艺术节、彝族女子祭龙……近年来,弥勒市持续打造“传统活动+节庆活动”特色品牌,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民族文化活跃度,引导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