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其佩玉,老话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句话我们在很多老人的口中都听到过。玉质观音像与佛像的选择中,通常是男性佩戴观音像,而女性则应该佩戴佛像。今天我们着重分析一下女士佩玉中的“女戴佛”的意思。
国画中的弥勒佛形象人们为什么会认为女士应该佩戴佛类的玉器呢?
这里女士佩戴的佛,并不是指佛祖,而是弥勒佛。说到弥勒佛,我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形象就是大耳方面,笑口慈眉,手捻佛珠,大肚草鞋,身背着一个大大的口袋,这位笑和尚就是大肚弥勒佛,还有句话就是说它的,叫“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意为劝人大度和放却执念的向善之意。看过86版西游记的人应该是否还记得,黄眉怪偷唐僧袈裟那集里,连孙悟空和众路神仙都打不过黄眉怪的大口袋,被一个笑脸黄衫,手持念珠的大肚子和尚相助,扮作种西瓜的老农将黄眉怪给收了过去。
86版《西游记》中的弥勒佛这位大肚子佛,就是被孙悟空称为东来佛祖的,即是弥勒佛的原型。弥勒佛又称“未来佛”,藏语谓“强巴”。他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佛祖释迦牟尼是同时代人。汉朝时,佛教开始在中国传播,弥勒信仰渐渐流行开来,在中国民间被普遍信奉。在人们看来,似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感到不开心,这是有着宽广的胸怀以及乐观的精神面貌才可以做到的。所以女士首选玉器类佩饰中,玉佛无疑是被普遍认可、喜欢的题材。
那女士戴玉佛,还有没有更深的意义呢?
在旧社会里,男女是不平等的,尤其是女性的地位非常低,这些在今天看来,这对女性是极为不公平的。但当时,女性的地位有多低呢?
旧时代女性出阁时的照片例如啊:未婚女子不能下阁楼,只有出嫁的那天才能出阁楼,又称“出阁”。并且裹足,婚姻包办,一夫多妻,包括婚后的三从四德,守节等等等等。而男人则是一家之主,无论是做官还是普通百姓,“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直至现在仍有些地方吃饭存在着“女性吃饭不得上桌”的陋习,可见在旧社会这些思想对女性身心伤害,会是有多大。在旧社会那种环境下,当时女性的性格都是十分内敛,有什么事情就憋在心里,很容易就变得抑郁寡欢。所以,当时人们认为女性佩戴佛像,会拥有弥勒佛一样宽广的胸襟,乐观的心态,其蕴含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引导作用。
在玉雕中,所有的佛、观音像中,眼睛为什么看起来都是笑眯眯的呢?
其实不是笑眯眯,而是“半睁”眼,半睁象征“慈悲”。
“半睁”眼代表不舍六道,是对众生的怜悯,同时又不忍全睁眼看到众生的痛苦。严格来说,又称“二分开,八分闭”,二分观世间、八分观自在,都是有一份“禅意”在里面的。与佛家讲究“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的静止状态是相契合的。所以在造像时,匠人们也会采用这种形象,代表菩萨、佛进入了“禅定”状态。菩萨、佛祖半闭着眼睛,寓意“常观己过,不盯人非”,意思就是不要去寻思别人犯的错误,修道本就是修自身的。也是教导大家用心去看世界,那样才能达到“禅”的境界。
那么在玉雕中佛的寓意又是什么呢?
“佛”也有着“福”的谐音,常常佩戴,更是无形中寓意着代代有福,能给女子带来福气的同时,获得平安。
其实佩戴玉佛也是为了对自己或者他人美好的祝愿,给予心灵上的寄托,让自己更加自信。尤其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无形中让心结打开,让郁结消散,心思宽广豁达。
应用在玉雕里,佛常常搭配更多的祥瑞题材来彰显吉祥。例如:
和田玉白玉黑皮俏福笑佛公佩饰这件正面借黑白两色巧作雕琢,佛身抱袖状,望上首蝙蝠,持珠而笑,上首借黑皮沁色巧雕蝙蝠。因古意蝙蝠通“福”音,佛也通“佛”音。佛望着蝙蝠而笑,在这里的寓意为“福气当头,福至平安,福上加福”。第二件亦是如此,
和田玉白玉弥勒佛公“福上有福”佩饰此件虽不及其上件谐趣惟妙,但较之更为端庄大方。仅在顶部留黑皮处巧作蝙蝠,通体白细的玉质,更为简单的雕琢了抱袖笑佛,与福翘首相望。
白玉中的笑佛图其呼之若出的形象,逼真写实的神态,饱满圆润的形制,真是精髓阐述了,良玉不用重工,大道至简的美感。寓意“福上有福,福在眼前”。这两件佛类玉器也在俏雕文化中有着一定的代表性。
在“男戴观音女戴佛”代代流传的老话中,还透露着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是着阴阳调和的作用。
阴阳太极图观音像代表着阴,而弥勒佛像则代表着阳,这样一来正好可以达到调节阴阳的效果。在过去人们的观念中,只有阴阳调和,这个人才是最健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觉得现如今的社会,女性的地位有着空前的提高,几乎在中国所有行业中,都能看到中华女性们自信、勇敢、活跃的身影。而现如今的玉雕中,佛类题材也融入了更多的吉祥元素,使女性身心愉悦的同时,幸福平安也就自然随之而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