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布袋弥勒出生、出家、讲经、圆寂、归葬所在地,奉化具有丰富的弥勒文化遗存。大约从30年前开始,为了向人们推崇弥勒文化,奉化人就日积月累地努力着。近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奉化市为“中国弥勒文化之乡”。1奉化成“中国弥勒文化之乡”民间常说,男戴观音女戴佛,这个佛就是大肚弥勒。
然而对于佛,人们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诵经、烧香、拜佛。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弥勒布袋和尚的精神内涵呢?
除了不断加大弥勒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播工作力度,奉化先后召开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成立弥勒文化研究会,复建弥勒应迹道场,建起全球坐姿最高的雪窦山露天弥勒大佛,并成功举办了8届弥勒文化节庆活动。
近日,在第8届弥勒文化节开幕仪式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奉化市为“中国弥勒文化之乡”。
这一称号是对奉化工作的肯定,和乐、和谐、积极向上,这就是奉化要向外传递的、有正能量的“弥勒文化”。2民间兴起弥勒文化热在奉化,“弥勒文化”已于民间生根发芽。
目前,奉化活跃着一批钟爱弥勒文化的民间人士和艺术工作者,他们将弥勒文化引入收藏,农民画,文学作品,根、竹雕等多种艺术形式,民间收藏家孙伟民已收藏了涉及各种材质的弥勒造像多尊,有关弥勒的书画、楹联多副(对),由他投资,集弥勒工艺、盆景园艺、博物陈列、展示交易为一体的宁波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弥勒文化园正在建设中。
同时,奉化弥勒文化国际交流步伐加快,年,中国佛教名山雪窦山的一尊弥勒佛佛像正式“入住”尼泊尔蓝毗尼中华寺,这是奉化弥勒首次作为国字号文化走向海外,继而出访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传播泰国等亚洲国家。3继续开发心灵之旅对于奉化而言,“中国弥勒文化之乡”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
弥勒的本义就是“慈氏”,意思是对众生怀有慈悲仁爱之心。对弥勒的信仰,实际上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而“和乐、和谐、积极向上”的弥勒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尚和合”的一种体现。
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年,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人们对人性自我实现的需求日益扩大。这个时候传统文化里的一些瑰宝就急需挖掘,成为一代甚至多代人的“心灵鸡汤”,让他们回归内心,不断省视自身,逐渐建立起个体的心理健康。
奉化市正积极打造“弥勒信仰”中心,开发心灵之旅。
所以,倘若日后你到奉化来,要记住的,不仅仅要参观蒋氏故里、品尝水蜜桃,更要体验一场和乐、欢喜的心灵之旅。编辑:溪盟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