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和医学检查技术的提高,甲状腺结节检出率日趋增多,可算是“热门”疾病之一了。年中华医学会公布全国性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甲状腺结节在人群中总发病率为18.6%,其中以女性居多。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近1个人存在甲状腺结节的问题。但是,需引起重视的是,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是手拿一张体检报告单一知半解。
甲状腺结节是什么病?
对健康有影响吗?
会恶变为肿瘤吗?
需要怎样治疗?
针对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疑问,医院胃肠、甲状腺外科主任王希向读者科普甲状腺结节的自我诊察与疾病防治。
甲状腺疾病易被忽视
及时防范很关键
甲状腺附着于人颈部气管前面,它的后方就是甲状软骨,其外形就像一只小粉蝶,犹如一面盾甲,重量平均约为25~30克,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具有合成、储藏和分泌甲状腺素的功能。它们进入血液循环,并对几乎所有人体细胞都能发挥作用。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主要包括加速脉搏、提高血压、血管舒张、提高体温等,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是人体生理活动中重要的激素,对人体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常见病和多发病,高分辨率超声检出率达20.0%~76.0%,这些结节中大约5.0%~15.0%是甲状腺癌。近年来,我国甲状腺结节尤其是甲状腺癌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正确处理甲状腺结节不仅是医学界的要求,也是社会的呼声。王希表示,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无症状的,因此很容易被忽视,如不及时治疗将会引发多种疾病,及早对甲状腺疾病进行防范很有必要。
发现甲状腺结节
最重要的是评估良恶性
王希指出,很多甲状腺结节患者之前没有任何症状,常常是由本人无意中或医生在体检时触及发现的,更多情况下是在超声或其它辅助检查时偶然被发现。统计显示约95%的甲状腺结节为良性,恶性(即甲状腺癌)比例约5%-15%。“因此,发现甲状腺结节,最重要的是评估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他说,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是判断甲状腺结节性质的最可靠的诊断手段,其安全性毋庸置疑,目前国内外没有细针穿刺导致肿瘤种植转移的报道,患者尽可以放心。
持续声音嘶哑
提防甲状腺恶性风险
王希提醒,如果有头颈部放射性照射史,甲状腺肿瘤家族史,年龄14岁或70岁,男性,结节增大迅速、质硬、固定,颈淋巴结肿大、持续的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时甲状腺结节恶性的风险增高。
他介绍说,甲状腺结节中常见的包括结节性甲状腺肿、囊肿、炎性结节以及肿瘤性结节,其中肿瘤性结节又有良恶性之分。引起甲状腺结节常见疾病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增生性病变)、甲状腺腺瘤(良性肿瘤)、甲状腺癌(恶性肿瘤)、桥本氏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炎症)、亚急性甲状腺炎(病毒感染)。
良性结节
几乎不向甲状腺癌转化
据了解,甲状腺结节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或与碘缺乏或碘摄入过量,自身免疫功能发生紊乱,家族基因遗传,儿童期头颈部接受过辐射,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炎性病变,情绪焦虑、抑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甲状腺结节的发生发展。“目前认为良性结节几乎不向甲状腺癌转化,甲状腺结节的大小与良恶性关系也不大。甲状腺癌更倾向于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而不是像日常大家所认为的先变成良性结节,再进一步演变成甲状腺癌。”王希说道,绝大多数患者在确诊良性结节之后,不要过分担心其演变成甲状腺癌,只要适度随访观察即可。
大多数良性结节
无需治疗
随着超声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直径仅有几毫米的甲状腺小结节也无处藏身。当人们手揣着被诊断为“小结节”的报告时,心中还是不免一紧。多数人都期望通过手术“一刀切”的方式,远离疾病的侵扰。这种“恐癌”心理在门诊患者中到处可见。其实,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如果患者被诊断为良性结节,没有必要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由于手术为创伤性治疗,本身会有一定损伤风险,可造成术后不适及部分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这部分患者,王希建议可以采用随访,必要时药物治疗,随访周期一般半年为宜。大多数良性结节患者无需治疗;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产生的结节可根据有无甲状腺功能改变详询内分泌科专家进行合理用药;有治疗需求的部分良性的结节和少部分低危的恶性结节可以进行微创消融;高功能结节、引起气管、食管压迫等症状的良性大结节以及恶性结节通常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相关链接
甲状腺疾病
对身体的危害
王希指出,甲状腺结节对身体有没有危害,主要取决于结节的良恶性、大小及甲功状态。
1、良恶性:良性结节对身体基本无害,只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即可;恶性结节(即甲状腺癌)可威胁生命健康,需要及时、合理的治疗。事实上,绝大多数甲状腺癌预后较好,患者可长期生存。
2、体积大小:小结节一般无不适症状,大结节会对周围的组织、器官产生压迫,导致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3、甲功状态:绝大多数结节都属于无功能结节,但有少数结节可以自主分泌甲状腺激素,导致甲亢,患者表现为怕热、多汗、心慌、手抖、失眠、消瘦、腹泻、月经失调等。
来源
惠州日报
图片|网络
编辑|社工部新媒体团队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平台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