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季丨考察日记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群落里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考察小分队:创意弥勒·东风韵国际设计工作坊

带队教师:张欣荣

考察地点:云南弥勒

云南红河州“东风韵”艺术文化小镇

在四月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长达半个月的外出实践开始了。刚刚到达云南的时候就不得不向云南炎热的天气屈服了,弥勒在云南北部,但也属于热带地区,又处于高原,阳光很充足即使是春天的四月,天气也很炎热。在调研了东风韵小镇和小镇周边的民族特色与风土人情之后,就是投入长达十天的设计工作中了。除了东风韵小镇的海报设计之外,同时要做的还有小组系统设计,在外出的后期还安排了两天的外出游玩,时间不可谓不紧张。

成果汇报的那一天,看着自己的做的海报与小组系统设计的汇报,不由得觉得此次云南之行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也让我学会了怎样配合小组分工和协调小组的任务,也体会到了小组的创造性、不同方向的专业的融合所创造的价值是自己一个人无法做到的。也让我首次接触了针对一个对象的沉浸式系统设计,开拓了眼界和对设计的认识,让我受益匪浅。

(文/朱宸璐)

东风韵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在阳光下显现出的艳丽色彩。下午斜照的夕阳,红色的建筑与五彩斑斓的花卉深深的映在了每个人的眼睛里。我这次海报设计的主要灵感也是来源于此。用东风韵小镇中河流的元素转化成抽象图形,颜色大面积的选用了最有代表性的红砖建筑的颜色,结合植被种类繁多的特点,希望可以表现出东风韵色彩浓厚斑斓的感觉。字体选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楷书字体,它醒目,有中式风格,定位在了粗的楷体,可以既亲民又有力。而小组作业的灵感来源于我们自身的体验,云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炎热的天气,我们采访了多位游客,大部分人认为景区间路程过长,且没有可供休息的地方,游客与景区的互动性也不强。因此我们就这两点主要目的设想了可交互性的地下走廊设计。

(文/岳书宇)

师生在太平湖森林公园和可邑小镇调研

活动时间的安排十分紧凑合理,最开始是对当地的特色景点环境进行调研,使大家对弥勒的一些风土人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于后续工作的推进。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可邑小镇,它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可邑”是阿细语“吉祥之地”,这里也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里面的村民都十分好客,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表演。

接下来的几天,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开始利用手中的调研资料进行创作了,需要完成一张个人的海报和一套小组的系统设计。海报比较容易操作,设计灵感都来源于前几天的调研资料。在还没来弥勒这边时,我们小组已经进行过一些初步的讨论,决定设计一套东风韵的三维立体导视系统。正因为之前就确定了方向,所以在前期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比较的有针对性。小组合作这个东西还是比较的考验人的,毕竟四个人有四种想法,也许你觉得合适的东西,组员并不喜欢。首先就是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做的东西得同时进行,不能纵向延伸,这样时间肯定来不及。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四人有进行过一些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总的来讲,这是一次不错的合作尝试。

(文/朱紫玉)

创作讨论中

这是一次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的下乡实践活动。初次来到文化气息浓厚的云南弥勒,来到景色优美的东风韵小镇,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很快投入到了调研活动之中。第一天晚上,我们在旅馆附近逛了一圈,夜晚被暖色灯光笼罩的小镇与白天不同,充斥着神秘的氛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造型风格的万花筒艺术馆,看上去像一座火焰山,这也是我后来设计海报的灵感来源。

(文/季冉)

年4月13号早上七点半飞行过公里,我们到了云南弥勒的“威廉土堡”。时间过得很快。其实对于我来说,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去到一个景点也是很走马观花的,只是走个形式看一些建筑和一些风景。它们不会在我的记忆里占据多大的位置,随着照片的删除它们可能也就消失了,在日后也可能就是一句我去过。像这样长时间来到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去静静在这做一些创作,去想一些问题,是很难得的一个机会。

在北京,这样一个很大的城市里,很多的线索,很多信息都是由社交媒体,比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xw/136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