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者于年1月5日、6、7日三日讲[宋]施护译本《心经》,本文字根据蒋扬仁钦博士中文口译整理,为第二天讲授内容。括号内容为笔者加注。
1/6/
今天是第二天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就是梵文语系的佛教传统都会持诵的这部经典,无论是藏族,蒙族,日本,越南,韩国的佛教徒。汉族佛教徒念诵心经的传统非常盛行,由此影响到日本及韩国。所以在场法友们,我们都是持诵心经、般若经的信徒,这点是相同的。佛陀一开始讲解四谛而说到:知苦、断集、证灭、修道。知苦、断集,就是透过苦的因缘为何的分析而去认知集谛。在认知集谛的过程当中,会知道我们的心是唯名唯观的一个体性。所以在心的本性当中,并没有烦恼的污染。这也是为什么《宝性论》说,“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也就是,烦恼的污染,并不入住于心性当中、心的体性当中、心的本性当中。所以,烦恼障与所知障这一切的烦恼污垢,都属于暂时的尘垢,最终可以在心的体性当中净除。那烂陀的伟大的学者们深知这一点,知道烦恼都是属于暂时性的,烦恼的污染并不入住于心的本性。也即《宝性论》所说,“自性清净体,唯诸烦恼垢,客尘所污染”。所以我们的心本身,在唯名唯观的这一体性当中,并没有烦恼污垢入住于心的自性、本性当中。心的体性为何呢?心的体性就是能够了解事物的能力,这是心本身具有的一个潜能。在心续上生起了这个对治力的同时,心续上也会产生种种的功德。像是区分是非善恶的这些智慧的功德,就会随之生起。所以“自性清净体,唯诸烦恼垢,客尘所污染”。那烂陀的伟大的学者们,比如龙树,提婆等,深知心的体性是唯名唯观,而且烦恼是暂时性的,以多种理由而去证实这一点。那烂陀的这些主要学者,像提婆,还有我们熟悉的《入中论》的作者月称。(注:月称论师所作,是藏*传佛教五部大论之一,中观应成派名著。月称的见解由寂天继承,经阿底峡传入西*藏,在噶当派中继承,经宗喀巴大师,成为格鲁派中心宗义。)
我们在大寺院里会学习般若和中观,这是最主要学习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就要背诵《现观庄严论》和《入中论》。《入中论》是一部非常珍贵的经论,(学习起来)确实也相当困难。月称在他的著作《入中论》里说,即便那烂陀寺的著名学者如世亲论师等,他们的一些观点仍然会被月称所破除。月称破除世亲的观点,是针对逻辑分析,实事求是地去破除,而不会因为世亲菩萨很著名而去接受世亲菩萨所说的一切。所以在《入中论》中说,“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所以月称论师的做法,是客观而正直的。所有的般若经的传承的学者们,都会做般若经的解释,但在做解释时,几乎都可分成唯识和中观两种观点做解释。一种是以“诸法无外境”,也就是以唯识的方式做解释;另一种是以“诸法无谛释”,以这种方法做解释。月称论师不仅说到无谛释,而且说到无自相,即便是名言上,也不应该存在自相。月称论师说到了四个理由,也就是“应成圣者定灭事物之过患、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能之过患、应成无有胜义他生之过患、应成无自性为非自空之过”。“应成世俗谛为理智所堪能之过患”说得非常好,一针见血。无论是内在感受还是外在色法,我们都可以感受甚至可以看到事物以它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它的作用和属性,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诸法未曾这么存在过,如果如同我们看到般的这么存在的话,那么圣者应该看到才对。但是圣者却没有看到。所以说到应成之四过患。我们背诵了《入中论》,学习了中观的教典之后,更要去深入地分析思维,这很重要。有时我们说诸法无自性,好像挂在嘴边,却没有深入地去分析观察这个“无自性”的内涵是什么。在我们说量学的时候,我们会说,证量是针对自己的一个所执境无有无来,那境本身必须要有自相。我们说到了这一观点。所以这些中观师对这一点做了分析观察,这个分析做得非常好。我们会觉得,好像还有一种从境之力而有的存在,如果真的这么觉得,那么负面执着仍然有它的依据在。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又称堪成色法而成为色。如果色可以自己的力量而形成它的一个不共定义、不共属性的话,我们怎么能说“色即是空”呢。但是我们看到的五花八门的种种世间万法,无论任何一物,去寻找之后,没有任何的属性和作用是从境上而有、以境之力而有的。
色法,有形状的这个事物,或者是佛果的时候,自立法身、他立色身,以及三十二种相好、八十种随行好,这些种种的果位和功德,那我们会去皈依佛,去珍惜佛对我们的恩惠。可是这一切的一切,去寻找之后是找不到的。所以,如同佛陀的色身般,这一切清净和未清净的万法,在无寻无找当中,确实会看到这一个法带来的善恶好坏的作用,可是寻找之后,是没有任何一法可被找到的。因此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不是说这一切都不存在,不是否定一切。一切作用都在名式施设当中抽象地存在,仅此而已。因为是观待施设而有,所以不是没有。龙树菩萨说得很清楚,“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由观待施设的缘故,我才说空性的。像是佛陀的色身,或者我们的肉身,这些并没有被否认,这个是有的。但是怎么有的呢?并非像表相看到般的这么真实独立,而是在一个世间共许当中认定而有,施设而有,仅此而已。而说到“空即是色”。因为只有名式施设,仅此而已,所以从境上彻底不存在,以境之力所拥有的一切都不存在,而说到了无我,无真实,无自性。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性的正确解读,是依赖他者而被施设而有。那有法,色,或者是无色,以及它的特征,色法的空性,这两者就以体性而言,是不能分开的。所以说到“体性一,反体异”。这一空性四门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今諦聽,為汝宣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法門者,當觀五蘊自性皆空。如果加一个“亦”字,“当观五蕴亦自性皆空”,会更好理解。在初转法*轮、四谛法*轮的时候,说到人我。也因为亦字,所以我们知道在二转法*轮时,不仅说法我,初转法*轮里的人我,也有说到。在汉译心经里,没有这个亦字。我很殷重地去请教了梵文学者,他们说在梵文版本里是有亦字的。当观五蕴亦皆空。因为在思维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时候,一开始思维人无我,比较好理解,但是讲法无我,比较难理解。如果我的一个依赖处、这一施设处,这个法本身,都无有自性的话,由这个法所施设的我、由五蕴所施设的我,就更不用说了。何名五蘊自性空耶?所謂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無異於空,空無異於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再次说到空性四门。也就是没有任何一法在寻找之后可以被找到,包括佛陀的色身和法身,都是找不到的,以及三十二相好,八十种随行好。每一者,去寻找之后,如果不在无寻无找之中感到满足,想跨越这个门槛去寻找,都是找不到的。
舍利子!此一切法如是空相,無所生無所滅,無垢染無清淨,無增長無損減。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無眼識界,乃至無意界無意識界;無無明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所得,亦無無得。在此说,我们在轮回中是以十二缘起而轮回的,所以再次说到十二缘起都无有自性。四谛都无有自性,无苦集灭道。无无明,就是无明本身也无有自性。无无明尽,就是净除无明的灭谛本身也无有自性。这时候要搭配着“灭是无遮法”或者是“非遮法”来去了解灭谛要如何被安立。舍利子!由是無得故,菩薩摩訶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行故,心無所著亦無罣礙;以無著無礙故,無有恐怖,遠離一切顛倒妄想,究竟圓寂。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一位行者只观空性,是可以断除烦恼障的。可是烦恼所留下的这一习气的所知障,光靠空性的思维、观修,是没有办法断除的。那要做什么呢?空正见的背后,必须要广大的福报资粮,才有办法让自身的空正见转为对治所知障的工具。为了能够累积到广大的福报资粮,要做什么呢?虽然每一个善行本身它是一个福报和功德,没有错,可是如果做任何善行的动机,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而成就无上菩提,即便身语所做的行为再怎么样微弱、不起眼,但是因为这一不起眼的、身语的善行是出于为利有情众生,“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要成就无上菩提”,以这种强大的心力而且成办的,而且这个成办的心力不是暂时性的,而是“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乃至虚空未尽之前,乃至众生未尽之前,我要累积一切的善行,而完善自己。所以就以所缘来讲,缘一切有情众生,所追求的果位,是无上菩提。以这种强大的动机、心力,而做出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微弱的善行。但是它所带来的福报确实不可思议。虽然声闻和独觉的修行者或者罗汉们确实有累积福报,可是却因为缺乏这种菩提心的心力,所以没有办法像菩萨一样,能够去累积广大的福报资粮。所以,我为了能利益一切众生,必须要成就无上菩提,以这种心力,所作的任何一个大小的善行,因为它所缘是一切有情众生,所追求的目的是无上菩提,所以累积的福报非常不可思议,将是非常广大。所以这个远离颠倒梦想的空正见,必须要有菩提心摄持,才能真正做到悲智双运、福德和智慧资粮的双运,才能做到般若波罗蜜多。昨天其实也大概谈到了菩提心的殊胜功德。只要心怀善念,不止是人,即便是动物,都会喜欢我们。因为有这个善心,乃至虚空未尽、众生未尽之前,我都要尽一切力量来去满足众生的心愿。因为有这种强烈的心力,这种想要去圆满他利的心力,自然会消弱以自己为主的这个爱我执,再加上结合空正见,能够减缓自性执着、真实执着。所以这一菩提心的行者,他在修炼菩提心的当下,内心是满足的,内心是宁静的,而且不仅是当下内心满足,还可以累积广大的福报,能够让我们的后世获得增上生。不仅如此,还能让我们在不久的将来马上成就无上菩提。所以慈尊菩萨(注:即弥勒菩萨)说过,“断除诸恶趣,得诸增上身,离引生老死,礼敬菩提心”。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靠菩提心这个修炼才可以有办法做到。而且我们在轮回当中的每一天,为了让内心获得更加宁静的安乐,心怀善念,以菩提心让你心怀慈悲,无论何者,包括你的仇敌,你都会对他心怀慈悲,从心里面去珍惜他们,因此你看三界一切有情众生,都会视为是你最佳的、要去迎请的、要去侍奉的贵宾。当你从心里面接受三界一切有情众生的时候,内心几乎没有空间容许贪嗔产生。所以内心的贪嗔就不会产生。也是因为修炼菩提心的缘故,你才会从心里面尊重仇敌。因为你深信,只有仇敌,才是修学忍辱的最好的善知识。如果你所谓的慈悲心是没办法延伸到仇敌身上的话,那这种慈悲,美其名曰慈悲,实际上就是一个贪婪心而已,并非是真正的、具相的慈悲。如果修习菩提心的缘故,你打从心里面尊重仇敌,那这种慈悲才是表里一致的真正的慈悲。所以《入菩萨行论》说,我们行大乘道时,修学忍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修学忍辱,所以我们要珍惜仇敌这个资源,因为有这个资源,我们才能修学忍辱。所以,当我们从心里生起菩提心这一颗殊胜的善心时,我们不仅能够广大地累积福报功德,而且在修炼菩提心的当下,内心是满足的,宁静的。关于菩提心的修炼,许多经论说到以七因果的方式修炼菩提心。(注:七因果,包含六因一果,以知母、念恩、报恩、慈心、大悲心、增上意乐为六因,修行六因之果为菩提心,合称七因果。《菩提道次第广论》:“七因果者,谓正等觉菩提心生。此心又从增上意乐,意乐从悲,大悲从慈,慈从报恩,报恩由念恩,忆念恩者从知母生,是为七种”。)但是比起七因果,更深奥的是自他相换,这一途径和趣产生菩提心。西*藏的祖先将自他相换这一传承称为伟大行的传承,所以说深见行、广大行和伟大行。伟大行,这第三个传承,指的就是自他相换的方式去修炼菩提心的传承。因为,通过自他相换的思维所产生的菩提心,确实是不可思议。“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注:《入菩萨行论》第八品)。的确是如此啊。因为反复为他人着想,因为焦点不只摆在自己身上,所以你不仅未来能够成佛,你在轮回的时候也能获得像涅槃般的安乐。如果你把焦点摆在自己身上,只想自己,完全忽略他人的利益,完全不为他人而着想,不要说将来不会成佛,你在生死的时候,你的内心也无法安乐。所以,“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这句话是我每一天都会念诵和思维的内容。“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驱,从乐趣胜乐,智者宁退却”(注:《入菩萨行论》第七品)。所以每日去修炼培育菩提心,一切的福报由此思维而累积,一切的罪障由此思维而断除。我们的罪障,也是因为思维菩提心而慢慢洗涤。一切有情,都会视为是我们要去珍惜的贵宾。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欺慢别人。我们的生活能够非常坦然地,客观地,正直地,有意义地度过。“故应除疲厌,驭驾觉心驱,从乐趣胜乐,智者宁退却”,所以你们应该要如此地思维:乃至虚空未尽之前,我永远不会放弃菩提心。在这一基础之上,再去修炼智慧法门。那就要去学习空正见的内容。将菩提心和空正见结合,那时我们所修炼的空正见,才能转为对治所知障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走上成佛之道。虽然声闻和独觉的空正见非常强大,可是他们因为缺乏菩提心摄持的缘故,即便他们有再强大的空正见,他们的空正见只能断除烦恼障,无法成为断除所知障的工具。所以心经说,“所有三世諸佛依此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接下来是说心经的殊胜。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廣大明、是無上明、是無等等明。虽然不同的注释针对这个“广大咒、无上咒,广大明、无上明”有不同解读,但是最主要的,我们要了解,三世诸佛之所以能够成佛,是因为能够结合菩提心和空正见的缘故,而获得一切的功德,断除一切的罪障。因为菩提心的修炼会直接对治爱我执。是無等等明,而能息除一切苦惱,是即真實無虛妄法,諸修學者當如是學。我今宣說般若波羅蜜多大明曰:「怛雅他唵嘎帝嘎帝播囉嘎帝播囉僧嘎帝波提梭哈」如果这么思维:现在我们是凡夫,我们受烦恼的操控,我们的内心受到所知障的屏障,没有错;可是,只要我们愿意结合菩提心和空正见地修炼,最终我们可以获得五到十地的增上,最终可以获得菩提梭哈、无上菩提,而证一切功德,灭一切障碍。当然,这并不是瞬间、一日之间就可以成办的,而是要通过五到十地的依序地修行才有办法。所以说到,「怛雅他唵嘎帝嘎帝播囉嘎帝播囉僧嘎帝波提梭哈」(tadyathāgategatepāragatepārasa?gatebodhisvāhā)。tadyathā就是“如是”的意思,gategate就是“去吧去吧”,以命令式的方式,去吧。所以我们现在正在期望能够走上第一和第二个“去吧”,也就是资粮道和加行道。如同《入中论》所说的,“如是慧光放光明,遍達三有本無生,如觀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諦入滅定,雖常具足滅定心,然恆悲念苦眾生,此上復能以慧力,勝過聲聞及獨覺”。因为如是修炼智慧和福德这种悲智双运的缘故,所以能够做到“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渡诸佛德海岸”。我们内心会产生这种强烈的心力,因为我们看到了成佛的地图,我们知道通过什么样一个方式,可以获得成佛的果位。也就是,通过结合慈悲与智慧,通过福报资粮和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的结合,以积累成佛之因。因为经论的成佛地图对我们讲解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们内心对成佛这一果位而产生极为强烈的心力。即便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我们跟他们讲解时,他们也无法反驳。就像我跟顶级的科学们交流的时候,跟他们提起菩提心的殊胜功德时,他们也是认同的。tadyathāgategate就是,如是去吧去吧。也就是,我们现在是凡夫,可是我们透过闻思修,针对菩提心生起了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以及修所生慧,和生起了资粮道,之后生起了加行道,之后生起了见道,之后生起了修道,最终达到无学道。所以说到,tadyathāgategatepāragatepārasa?gatebodhisvāhā。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续的功德,从低处往高处攀升。今天先讲到这里。
(顶礼尊者!整理文字中一切谬误,悉皆忏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