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融资业务风险把控的一些思考

本文,我们从融资主体、融资方案、项目开发等几个角度探讨针对房企融资的风险控制。

一、几种常见的融资需求

1.对房企集团给予信用融资

出于对集团公司的信心,一定弱担保条件下,给予集团公司或其下属子公司授信,资金用于经营(拿项目)、偿债、支付等。

2.拍地保证金融资

招拍挂体制下,房企需向国土支付土地价值20%-%的拍地保证金,以获取拍地资格,该环节是开发环节的第一个资金需求节点。

3.缴纳土地款融资

中拍项目需分期或一次性缴纳剩余土地款,方可获得土地证。

4.开发融资

项目进入土建阶段且在产生销售回款之前,房企会有开发建设的资金需求。

5.销售回款融资

购房客户多会申请一定额度的按揭贷款,而按揭款回笼会受到材料递交、资质审核、担保落实、银行额度管理等环节影响,存在一定周期,很多房企利用这段“空档期”进行融资活动。

6.尾盘融资

开发项目渡过了高光的销售期,通常会进入“漫长”的尾盘去化周期,如商业、楼层/户型欠佳的住宅、车位等市场受众群体较小或需求不紧迫的资产,尾盘去化周期短则6个月、长的甚至可达1-2年。针对优质开发商的尾盘融资,也是市场常见的投资品种之一。

7.协助房企需满足某些特定条件的特殊机会融资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解扣”功能、过桥性质、以信用为主的融资模式,房企为获取土地证满足其他机构放款条件、过桥归还前笔融资、释放抵质押等。

二、主流融资模式

从大类看,主流融资模式分为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明股实债和“股债”几种。

1.债权融资:债权人可通过银行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债权收益权(含应收账款转让)转让等模式,以强担保(抵押)作为主要风险缓释措施。

这里补充一点,在传统债权融资模式的基础上,市场上也会有变形方案,例如债权人受让集团公司对项目公司应收账款、受让供应商对总包方(房企关联公司)的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受让总包方(房企关联公司)对项目公司的应收工程款等。

2.股权融资:房企1因资金和操盘计划,通过释放股权引进房企2(或更多)或财务投资人,与其同股同权分享开发收益。这其中合作方如为财务投资人,房企1将作为产业方实际操盘;如合作方为同行,则双方的合作方案会较为复杂,在资金拼盘、施工建设、销售去化、品牌运营、财务管理、资产运营等方面有细化的安排。

3.股债(含明股实债):债权人持有项目公司股权,通过注册资本金股东借款形式,向项目输血,该模式是信托和私募机构青睐的方案。收益安排上,以债权收益为主,会增加一定比例的股权收益,通常债权和股权会设置统一到期时间,股权收益采用模拟清盘的方式获利了结。

上图利于前前融和前融方案的结构搭建,对投资风险控制设置多层抓手和腾挪空间,也综合考虑了节税安排。

三、关于风险控制的思考

房地产投融资领域的专业玩家众多,大家对风控的思路和角度都会有所不同,但大同的做法是对房企的质地、项目自身的特性、担保措施的有效性及监管方案的实操性几个维度入手。我们按照由大到小、由先至后、由主线到副线的思路,梳理大类投资风险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xw/1405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