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昨天分享了唯识学的几个问题之后,我们继续分享第二大段“彰所因”的内容。
然世代玄远,名既湮灭,唯有无着,天人共知,感慈氏化,飡受诸教。
这一大段似乎是从或从来说明《瑜伽师地论》的造论的缘起,和前面“叙所为”有一点不同。
从“然世代玄远”说无着菩萨请弥勒菩萨来到人间说法这件事,不只是无着菩萨一个人听法,同时也有很多人的。那这些人多是谁呢?故以“然世代玄远”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很久远了,“名既湮灭”就是说这些人名已经湮灭没有人能记住他们是谁了。
“唯有无着,天人共知”,唯独无着菩萨,人间和天神都共同知道。是无着菩萨请弥勒菩萨来人间说法。进而以他特有的至诚心,特别清净的身、口、意行,“感慈氏化”,所以感动了弥勒菩萨来到我们人间教化众生,宣说了《瑜伽师地论》这一部有如璀璨明珠一般的佛法宝典。
“飡受诸教”,是指无着菩萨顶受了弥勒菩萨传教的这么多的佛法。这个“飡”与餐同音且同义,都是吃饭的意思。在这里表无著菩萨在佛法方面接受了弥勒菩萨的哺育。导师教导学子犹如母鸡哺饲鸡仔,弥勒菩萨无论从闻思修等修行上令无著菩萨入无生法忍,就在这个“诸教”方面包括前面所提到的《瑜伽论》、“分别观行”名《分别瑜伽论》、《大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等等等等,几乎包括了一大藏教,可见弥勒菩萨的慈悲胸襟非是我们凡夫之辈所能企及。
今此论中,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行无不备、果无不证。
“今此论中,理无不穷”,就是说这下面说到的《瑜伽师地论》,“今此”《瑜伽师地论》中的意思。“理无不穷”,指佛所开演、阐释的佛法真理,在这一部论里没有一处是理无毕真、法不穷尽的。也就是说明,在此部论里,从凡夫的五识身相应地到圣者菩萨地的任一境界、任一出现的诸法之自相、行相、法相及瑜伽相应的法理均是旁征博引、如大海波涛式的层层推进、略说广说。
“事无不尽”,这个“事”是指这个因缘所生法、生灭法、有为法等世间一切法及圣者智慧境界大无为法等等事。凡夫六道众生是染污的缘起的事;四圣法界众生是清净的缘起,也是“事”。所有事项,在这一部论里面无一遗漏的给我们从地地不同的境界给予了全部完整的阐述,完全的为我们说明了,也没有任何遗余的了,所以叫做“尽”。
“文无不释、义无不诠”,前面“理、事”是一双,这下面是说“文、义”又是一对。
这个“文”是能诠显的佛法法义的,就是能表达的;“义”就是所表达的法义。在能表达的“文”方面,已做到了“无不释”的全面程度,相关这一部论的文,对于若理、若事没有不解释的。
“义无不诠”,这里的这个“义”包括理、也包括事,也没有存在未诠显出来的遗漏。
“疑无不遣、执无不破”,又出现了一双,前面有“理、事”,有“文、义”,全面完整深入细致阐释说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就是能令学人“疑无不遣”,又在“疑无不遣”基础上,进而做到“执无不破”。
在讨论“执无不破”之前,我们来讨论一下遣疑。
就比如“疑无不遣、执无不破”这一句,我们都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大乘佛法唯信能入,唯智能度。但信不是迷信,是正信,是智信。何为正信智信,是由闻思佛法后产生闻所成慧、思所成慧而对佛法究竟胜义的出世间形而上真理产生无悔的、坚定不移的信解并受持,是建立在破疑的基础之上。佛陀曾鼓励学子们要大胆起疑、甚至直接质疑本师佛陀。所以,佛法是讲道理的,不是讲迷信的。只有“疑无不遣”,方可“执无不破”。若说对哪方面的某一法执着已完全破除了,但仍对此法行相、法相存有疑虑,那肯定是尚未破执,只是自己错觉已破执。若说随拈一法不能够彻法究源,却说自己对此法已看破放下,无有是处。
我们再来说禅宗之疑,大家都知道禅宗是悟门,靠疑情悟入佛之知见,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但其实,参禅就是一种思维修。我们说闻思修都能有各自发起的智慧,参禅的每一个大大小小的悟,其实质就是思所成慧的发起。而发起这些疑情靠什么,绝不是普通凡夫能靠没有任何修行的那个分别妄想的意识心,而是象《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说到的能发起谛观的禅定方能发起疑情。
以六祖指导慧明不思善不思恶的公案,就以为简简单单的直指一下“那个就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即是禅宗,这个公案完全是直指。不然!殊不知此公案乃是六祖以观惠明根性而施机直指,要能做到前面“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如果非是五祖门下上座高参,你叫六祖随便找个信众试试?另外,就算六祖因机直指,但后面那一句“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能做到啐啄同时令后学顿然疑情密布,最后是破疑开悟。
关于参禅,刚才已经说了,普通凡夫靠分别妄想心参禅无有是处,那靠的是什么,如果此时是真心是佛性是如来藏心是真如心那还参个什么,当下荐取便是。真正的参究不是在无修行的凡夫地作妄想叫参禅,禅那一词始于印度,叫静虑,只是禅那本身就有境界,非是普通凡夫能够做到。都说唯识是佛甚深心语,那么深入佛甚深心秘密境界用正理思维观察心行实相,而在探索甚深心行实相时是不断不断的起疑的,而且是不断不断以地地生起的法住智即地地观智去破疑的,所以从禅宗历史全部公案,根本不存在不需要修行入定而能破疑开悟的公案。
介绍一个《入楞伽经》罗婆那王开悟明心之公案:。还是要稍微点一下此公案的关要:罗婆那王是入楞伽山,“唯自见身住本宫中”是参此公案一系列诸疑的前提,这些疑问既有罗婆那王现量所见,即如梦观、如幻观、翳观、阳炎观、旋火轮观皆是现观成就,且罗婆那王是如理思维、如理寻求、如理伺察。那么此公案罗婆那王是在凡夫地就有此智慧?不是,罗婆那王能入难入之楞伽山,说明罗婆那王已入甚深禅定,“唯自见身住本宫中”即是代表罗婆那王已制心一处安住于心一境性中,能于禅定中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以慧觉观。
很多人说怎么自己参禅总起不了疑情,起疑情是要有境界,有智慧的。首先是你不达到一定的境界起什么疑情,“念佛是谁”的疑情是什么人都能起的?硬要在一个什么念佛持名功夫都无,什么智慧都未能生起的情况下要自己起“念佛是谁”的疑情,那无非是自作多情。“念佛是谁”的参悟也有两种不同的境界,一是现观假我念佛,为念佛成片境界,一是契入一心不乱念佛,即参透念佛是谁禅机胜义境界。这些都是贤位菩萨及见道位圣者向菩萨境界,与凡夫参“念佛是谁”没有交涉。
关于“疑无不遣、执无不破”之疑无不遣就讨论到这,感恩各位同修的聆听因缘,我们今天就分享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