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横山寺
感受佛教文化
开启智慧人生
天王殿:天王殿面对三门,供奉弥a勒菩萨、韦陀菩萨及四大天王神像。弥勒菩萨又名慈氏菩萨,《弥陀经》中称为阿逸多菩萨,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我们娑婆世界成佛的贤劫千佛第五尊,将于龙华树下成佛,龙华三会普度众生得道,所以又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大肚能容、笑口常开是弥勒菩萨的代表性神态,一进寺院,便能看到弥勒菩萨笑迎八方来客,寓意佛门广大,来者不拒,欢喜欢迎芸芸众生的到来,劝告世人以欢喜心对人对事,对待生活。弥勒菩萨身背布袋,是告诉人们对待生活要拿得起来、也能够看破放下,承担的是责任、放下的是执着。根据经典记载,弥勒菩萨成佛时,世界土地丰饶,物产丰富,珍宝无缺,人民衣食丰足,所以,弥勒菩萨有“福佛”之称,成为幸福安康、富足安乐的象征。
弥勒菩萨确有其人,其所著《瑜伽师地论》更是成为法相唯识宗的重要教义,其思想体系被后世无著、天亲菩萨所阐扬,深受道安、玄奘等祖师的推崇。
在五代以前的弥勒菩萨造像,多是威仪严整、衣冠华贵,与文殊普贤等菩萨相近。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弥勒菩萨形象,是根据五代十国时期的高僧契此法师演变而来,契此法师心宽体胖、耳大垂肩,常常喜笑颜开,又因法师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化缘,所以后世称之为“布袋和尚”。
弥勒菩萨造像的变化,从庄严肃穆到和蔼亲民,充分展现了信众对弥勒菩萨信仰的需求变化,这也是中国佛教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信众最为淳朴真实的愿望需求。
四大天王又被称作护世四天王,是六欲天的天王,也是佛教著名的大护法神。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住东胜神州。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住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住北俱芦洲。四大天王的名称和手中的法器,都有着自身的深厚内含,极好的诠释了佛教造像潜移默化的教育含义。持国天王多罗吒国的意思是领域,持的意思是管理,小到自身、家庭,大到国家、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责任,负责治理自己的领域,管理好自己的范围,持国天王是在教导我们负责任、承担责任。持国天王手中的琵琶,代表菩萨中道,太紧了会断掉,太松了又没有声音,只有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才能弹出华美的音乐,寓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张弛有道、尽职尽责、恰到好处。
增长天王毗琉璃增长天王的名号是教育我们每天都要有进步,善根增长、智慧增长、福报增长、事业增长。天王手上拿的宝剑,告诉我们要有智慧,用智慧割断烦恼,除旧立新,日新月异,不断充实自己。
广目天王留博叉广目天王名字的含义是告诉我们要多看,增大眼界和视野,这样才能充实自己,与儒家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一个道理。同时,广目天王手中缠绕一条赤龙,龙代表变化无常,这就是告诫我们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相,面对变化无常的世事,要权宜变通,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多闻天王毗沙门北方多闻天王的名字,就是教育我们多闻多思,广学博闻。天王手中的宝伞代表遮盖、保护,在多闻多思的同时,要有所分辨,明白善恶曲直,用智慧和良知保护我们的清净心和良心不受污染,尤其在当今世界,信息量巨大,各种媒体所充斥的信息鱼龙混杂,需要我们做出分辨,有着正确的是非观念,这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重要的警醒和提示。
韦陀菩萨韦陀菩萨是佛教最著名的护法菩萨,他往昔曾经发愿,做贤劫千佛的护法,护佑寺院和修行人,消除障碍。因此,韦陀菩萨将是贤劫千佛最后成佛的一尊,称作楼至佛。因为护法的缘故,所以韦陀菩萨现出金甲神将的姿态,面朝寺院里面,监察修行人的行为和戒律。
韦陀菩萨手中所持的兵器叫做金刚降魔杵,是古印度勇士所用的兵器,关于韦陀菩萨的金刚杵,传说有八万四千斤,还另有一段典故。如果我们去过很多寺院,就会发现韦陀菩萨的姿势是不一样的,这其中有着十分有趣的含义和暗示。
如果韦陀菩萨的金刚杵扛在肩上,杵尖指天,代表这座寺院是皇家寺院,是不接待过往游方僧人吃住的。如果韦陀菩萨双手合十,金刚杵横担双臂上,代表这座寺院接待游方僧人,但只管一餐斋饭,不许挂单住宿。如果韦陀菩萨一手叉腰,一手执金刚杵指地,代表这里接待游方僧人,允许用斋,也允许挂单住宿。这些暗语,都是千百年来寺院管理的文化遗存,含蓄简洁,非常符合中国佛教文化气和中国人含蓄的表达方式。
三洲感应:三洲感应,是说韦陀菩萨护法殷勤,哪里有众生需要,就到哪里护法,众生有感,菩萨有应,但是,佛法所说天下有四大部洲,为什么这里却是三洲感应呢?原来,韦陀菩萨发愿做佛教护法,但四大部洲中北俱芦洲的众生福报很大,所谓“富贵学道难”,那里的众生难以生起出离心,所以那里的众生很少修行,不需要护法,所以韦陀菩萨护佑的只有南瞻部洲、西牛贺洲、东胜神州,所以号称“三洲感应”。
下一站普贤殿文殊殿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