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宏伟文/图
责编
马映竹
每周二至周五上午9时30分,弥勒市西三镇中心小学千余名师生都会聚集在校园广场上,伴着《爱我中华》《阿细跳月》等音乐开展30分钟的大课间舞。“通过学校编排的大课间舞,既锻炼了师生的身体,又促进了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相亲相爱。”3月20日(周二),该校校长曾学锋告诉记者,这项活动仅是学校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系列活动之一,其他活动同样丰富多彩。
下课铃响起,西三镇中心小学千余师生统一着装跑出教室涌向学校中心广场,按班级迅速列队,伴着欢快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场面极为壮观。曾学锋说:“每周周二至周五的9时30分至10时,都是全校集中跳大课间舞的时间,已持续10年了。”
罗宏伟翻拍
不同的是,周二至周四,师生跳的舞蹈叫《阿细跳月》,周三至周五跳的是《阿细霸王鞭》,有时也组织师生跳《阿细童谣》等,都是学校自己编排的。
罗宏伟翻拍
通过师生同台跳大课间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起到了健身作用,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学校编排的《快乐大三弦》舞蹈,曾经荣获红河州首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一等奖。
该校教师童丽芬是彝族,讲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们班,有汉、傣、瑶、彝4个民族的学生,课堂内外都讲普通话。”
多个民族一个班。“我们虽然是一所以彝族学生为主的学校,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统一讲的是普通话。”曾学锋说,学校始终坚持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让民族文化既融入校园又在包容中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走进校园,只见学生住宿楼前,红底黄字的“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异常醒目。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西三镇中心小学采取了多种宣传方式,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氛围。
教学楼门口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三个离不开”
校园宣传栏里有《中华民族歌》歌词,周围是五十六个民族的漫画与各民族文化介绍,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都有师生自己绘制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内容。
每个班级都有大三弦。“除了大课间舞时间播放爱国歌曲外,我们还利用小课间每周播放一首《爱我中华》《中华民族一家亲》等爱国歌曲。”通过不同空间、环境的宣传,曾学锋认为切实提升了师生爱国、爱校情结。
校长曾学锋(左一)介绍学校荣誉。
目前,西三镇中心小学有名学生,有汉、彝、苗、傣、壮、瑶6个民族,其中彝族学生达83.9%,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人。
曾学锋介绍,近年来,学校始终把营造爱党、爱国、爱家、爱学校与校园环境作为培养学生提升民族精神的首要责任。“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在完成教育责任的同时把民族精神融入学生心灵,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这也是学校通过教育实施“教育脱贫一批”的责任担当。
校长曾学锋(左一)介绍学生荣誉
通过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年,该校获得云南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荣誉。随后10多年来,融情互信、成长互助、文化互补的民族团结意识已经深入到师生的心灵。去年年底,该校被确立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曾学锋认为,这是该校争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新起点。目前,学校按照各级制定的办法、措施以及学校的实践经验,已经将“立德育苗”主题活动以及“爱我中华”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和民族知识纳入学校教育计划,并已开展了征文、知识竞赛与演讲等活动。今年4月份,该校还将开展评选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年级组、班、老师、学生活动等,以更加坚定的信心为州内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做出示范。
据了解《弥勒市关于落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按照实施“三大工程”与建立“两项机制”的要求,该市在推进民族团结“八进”过程中,除西三镇中心小学被确立为州级“示范学校”外,今年4月底,该市乡两级还将创建示范学校26个(城区完中、完小各1所,乡镇中学11所、小学13所),进一步扩大民族团结进步的创建范围,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氛围。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投稿邮箱:hhrb.中科欢庆元旦北京有什么好的医院是治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