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泥箐村周边均是天然的原始森林,在整个弥勒西山地区都较为出名。
而在村子西面约米,有一个直径米左右、深度60米左右的天坑,当地人称之为“八哥洞”,坑内有两个小洞,洞中流水潺潺,在洞口就能哗哗的流水声,颇为奇特。
沿巨坑边上的道路盘旋入坑,穿过一片青翠的竹林便能到达坑底。
巨坑一面为悬崖石壁,石壁垂直而下20米左右又倾斜入山,在石壁底下则有两个溶洞,其中一个洞内有水流出,由于洞体构造的扩音作用,水流颇有声势。
有流水的溶洞较为深邃,流水在洞口形成一片浅水塘。
在洞口听着声势颇大,本想着水流量也不会小,然而用相机拍下来才发现,这水流着实是和声势不成正比啊。(PS:洞内光线较暗,在洞口难以看清水流;洞口水塘看似淤泥较深,难以入洞)
在流水洞旁的另一个洞就能进入观景了,洞深大约10余米,洞内特别凉爽,洞顶诸多的钟乳石尖向下滴水,到处有滴答滴答的响声。(下图中能找到小编吗?)
洞口及洞内怪石嶙峋。
洞中到处有水滴滴下,有一两处甚至是有小水流从10余米高的洞顶向下滴,水花四溅。
山洞深处一些溶洞特有的奇观也是令人赞叹。
最为奇特的是,洞内由于长期滴水,积起了一小谭清澈的水塘,点点水滴落入其中,荡起一圈圈的涟漪,唯美至极。
路线介绍沿村中天主教堂大门旁的乡村道路走大约米,到一岔路口。
岔路口往左走大约米左右就能到八哥洞,而往上走便可走进大山之中的原始森林。
沿左边道路出村,走三百多米,右手边就能看到八哥洞,而要下到这个巨坑底部去看两个溶洞的话,则要继续朝前走一百多米,在土路的右边有下去的路。(注:注意安全,路边观看巨坑当心跌落)
滥泥箐:弥勒西山民族中学的发源地滥泥箐村人文璀璨,甚至可以说是近现代弥勒文化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省立西山文化馆旧址省立西山文化馆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于滥泥箐教会学堂崇正小学(该校建于年,在张冲将军资助下修建)旧址之上。当时藏书就有上万册,被誉为“西山文化摇篮”。年并属弥勒县文化馆。年5月23日,省立西山文化馆旧址被列入红河州文物保护单位。
弥勒西山民族中学的发展历史年春,经省委批准,云南省第一批两所省立民族中学之一的云南省西山初级中学在滥泥箐诞生。
年,西山中学改校名为弥勒县第四中学。
年,西山中学改称为西一中学。
年,西山中学更名为弥勒县西山民族中学。
2年,西山民族中学搬迁至弥勒县城。
西山民族中学自年创办,至2年搬迁,在滥泥箐村共办学51年。51年中,总计毕业学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汉族学生人。
学校直接或间接地为高校及中专学校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的弥勒西山仍传唱着这样一首民歌:
滥泥箐,这地方,是出人才的好地方。
大森林古树参天,西山中学在这里。
培养的学生数不清,工作干部多如星。
……
滥泥箐——阿细彝乡的名村圣地滥泥箐在阿细彝语称谓叫“吉嘟嗨”,大意为“吉祥神奇之地”。这确实是个神奇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璀璨、风景秀丽,其历史甚至可追溯到年前,相传那时,滥泥箐村附近就有先民居住,至今依稀可见一些年代久远的陶片、瓦片等物件。
余户村民的小小彝村却是有如此神奇的历史变迁,其也成为弥勒为数不多拥有“村志”的村子,这厚厚一本页的书籍命名为《滥泥箐——阿细彝乡的名村圣地》,满满记载了这个神奇的彝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滥泥箐村民的骄傲,也是弥勒人文历史中璀璨的一笔。
玩转弥勒
好吃
好喝
好玩
美食推广
餐厅探店品牌宣传
活动策划
合作骚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