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远道而来拜亲访友之人,都有被当地人带去品尝风味美食,亦或找个清凉、静谧处喝喝茶、叙叙旧的体验,此乃人之常情。
九月初秋,刚到弥勒当天,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几个人在陈馆长引领下,赶往一条大马路尽头,于昏暗深处,隐约可见路边仿木斗拱檐,牌坊横眉上书“红河水乡”几个大字,一旁竖着招牌:游客接待中心,这里应该是弥勒市中心一处夜生活的极佳首选地。悠闲漫步铺就条块石路的小街坊间,最先经过一座将军楼,之后拱桥流水钱王码头,远远便见一座灯带环绕辉煌无比城楼般钱王门,钱王,如此彰显,何许人也?
却原来,百多年前的晚清商界,云南弥勒出过一位比江浙赫赫有名的胡雪岩更有钱的巨商王炽,他的“同庆丰”鼎盛时期,可以左右大清王朝金融市场,被誉为当时唯一一品红顶商人。王炽出生在弥勒虹溪镇一个以纺织谋生省吃俭用维持生计的家庭。小小年纪便离开私塾,跟着大人做小本生意,母亲为此变卖首饰等值钱物件,仅凑到约20两纹银交给王炽,往返于竹园、盘溪一带贩卖土布、红糖等,20岁时,家里已比较殷实,他在滇南开始小有名气,被称为“滇南王四”。王炽一生,以利聚财、义用财、儒治商,以惊人的经商天赋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钱王”。
红河水乡,正是以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打造出标志性建筑明清商业街,以将军楼、钱王码头、钱王门、同庆丰广场等命名,寓意其昭示性,成为弥勒城区不可或缺颇有人文底蕴的福泽之地。
离开城区八街九陌闹市,进入红河水乡东南隅,茶庄、酒肆、店铺繁多,游人少,灯火亮,不乏偷闲躲静清凉之地,老远得见垂挂“弥勒往事”展旗,便是我们要找的纯粹民间古玩店。门口堆着不知哪里搜集而来的石碾、石槽、石磨等,碾子上摆放着几双老式绣花鞋。店内,堆挂着密密匝匝乡野村落百姓正在消失的生产生活用具器皿古玩。木柱上居然挂着两个“烘箩”,里面放只5寸碗大瓦钵,外面箍着竹篾篓子,冬天放置炭火拎着烤火,还可放入被褥中暖床,小时候跟外婆、奶奶争着用,印象深刻。现已失传的“烘箩”,与传说中明朝晚期流传下来张鸣岐“香音斋”铜手炉同功不同材质,前者为大众百姓常用之物,后者属富贵人家所有。“弥勒往事”不仅有建水紫陶,专门橱柜还摆放着一批当年我在建水团山认识的邓红锦文创“锦陶”。后来邓红锦搬到华宁,她的锦陶得到更大空间延伸,她的“文人陶”,作为代表作成为华宁陶瓷一汩清流,“锦陶”自有它的追随者。“弥勒往事”,当地一民间古玩收藏室。店主收集宝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发现与探寻、收获与涤荡的活法,每件物什的收集、整理都有其不同的经历与故事。一次,店主追到文山淘宝,赶到那里时,看到人家正在锯一段老木桩,一看是好东西,马上前去讨价还价,花元买下,就地花元洗干净,又花元作为运费拉回来,一共花了1元。“你怎么知道哪里有好东西?”我问店主。“都是同道上朋友的朋友互相介绍的啊。”瞧着店主喜滋滋的笑脸,一定乐此不疲。为她这份热情真诚的讲解,我随手买块檀香木茶垫,不时把玩掌中,一股清雅的禅意暗香幽幽溢出。
进茶吧前,一位光头男客,嘴里叼着只根雕烟嘴,很是别致。他身后一排书架吸引着书虫遁上前,都是当地文人墨士书写的各种版本介绍弥勒风物志书,名目之多倒叫人难以选择。这时,黑立兄挨过来,指着一本古董读物推荐。他是老夫子式读书人,自然带些老旧的喜好。而我更喜欢通俗快捷的文字,随手抽出一本《走进弥勒》,翻开目录一瞅,就它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