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也叫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藏传弥勒佛佛像弥勒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藏传弥勒佛佛像高度1.1米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弟子,先佛入灭,住于兜率天中,以菩萨身相为天人说法。相传菩萨欲成熟诸众生,由初发心即不食肉,以此因缘名为慈氏。《大日经疏》卷一则说慈氏菩萨以佛四无量中之慈为首,此慈从如来种姓中生出,能令一切世间不断佛种,故称慈氏。释迦牟尼世尊曾经预言授记,当其寿四千岁(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尽时,弥勒菩萨下生此世,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度一切众生。以其代释迦佛说教之意,称作一生补处菩萨;又至彼时已经成佛,故又称弥勒佛、弥勒如来。在密教中,弥勒菩萨是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九尊之一(位居大日如来之东北方),于金刚曼荼罗则为贤劫十六尊之一。
藏传弥勒佛佛像又叫强巴佛接下来说下弥勒的形象,其实弥勒本来是不胖的,其报身形象一直是英俊健美的。有时我们称弥勒佛,有时称弥勒菩萨,是因为参照点不同。说他是佛,是因为他被授记为未来佛,说他是菩萨,是因为他现在尚在兜率天代替释迦牟尼佛说法,还未下世成佛,所以称菩萨。由于弥勒佛具有佛与菩萨的双重身份,所以形象上一般有菩萨装弥勒和佛装弥勒两种。识别弥勒菩萨(佛)的造像,要留意这样几个特征:
藏传弥勒佛,高度1.1米善跏趺坐:也称为“垂足坐”、“倚坐”,就是身体端坐于座上,两脚自然下垂,这是随时准备下生成佛的姿势。一般佛陀的坐像都采取结跏趺坐与善跏趺坐二种姿式。另有一种交脚倚坐,即两腿下垂相交于座前。早期的弥勒菩萨像,都取交脚倚坐之姿。还有一种半跏倚坐思惟像,左脚放下,右脚结半跏坐,以右手支下颚作思惟状,这多为菩萨的像。
藏传弥勒菩萨高1.1米说法印: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弥勒菩萨正在天道说法,所以弥勒菩萨手结说法印。弥勒佛的形象也是双手说法印。虽然文殊菩萨也常结说法印,但文殊菩萨毕竟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其他姿势,如右手举宝剑。弥勒菩萨除了说法印,可供选择的余地太少了。如果一尊佛像,简单到没有其他任何特征可供辨识(腿的坐姿、铭文、装藏经文、肩花等等),却只剩双手说法印的姿势,就可以把他认作弥勒菩萨或弥勒佛。
藏传弥勒佛肩花:弥勒菩萨的肩花是一只军持瓶和一只八辐金轮。军持瓶,是灌顶时常用的礼器之一,弥勒菩萨在说法,用这个应该很频繁的。八辐金轮意思也是“说法”。如果在肩花上看到军持瓶或八辐金轮任何一个,都可以认定为弥勒菩萨。
藏传弥勒佛高度1.8米塔:弥勒菩萨如果头戴天冠,则正中间一叶上是一座佛塔。如果是弥勒佛,可能会托一座塔。汉地的药师佛也手托一座塔,是那种七级浮屠似的层层宝塔。藏传佛教造像里,弥勒佛手里的塔是覆钵式的,北京北海公园永安寺白塔那种。
藏传弥勒佛高度1.8米传言,到了五代后梁时期,宁波有位自称契此的高僧,体胖而腹大。常挑一布袋,别人供养的物品全都放进这个布袋,但从未见他将物品倒出,反而布袋从未见装满。世人皆感神奇,称他为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至此,众人方才领悟到,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化身,于是后世的弥勒造型均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相比于原本庄严的造型,此时的弥勒显得更加亲切与平易近人,受到广大信徒的喜爱,极具感召力。
藏传弥勒佛高度1.8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同化性。自佛教入我中华以来,为适应中华文化的发展环境,逐步被汉化。佛像的造型作为佛教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充分表达了佛教适应中华文化特征的艺术形象,证明了民俗文化对佛教传播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与贡献。
此两尊藏传弥勒佛,又叫强巴佛,均为纯铜铸造,鎏金工艺,第一尊高度1.1米,第二尊到头顶1.5米,加背光1.8米,现代佛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