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能成就唯识宗开宗的根本经典这

誉为中国四大译师之一的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年轻时遇到佛学的难题,遍访国内高僧大德都不能得到圆满解答,故誓志西游,希望得到当时名震印度的戒贤论师指导。在印度留学十七年后,玄奘法师带着大量梵文佛典回国并专注翻译,其翻译的经论质高量多,被誉为中国四大译师之一,为后世学佛者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经典文本;而他与弟子窥基法师开创的唯识宗,对中国佛教的影响至深至巨。

玄奘法师的求学过程如何?在浩瀚的佛教经论中,他主要是学习哪些经典呢?又,有哪些经典是他特别重视?另外,当时印度的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提供了怎样的佛学课程?在唯识学上他的师承又是如何?现根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把法师的求学经过,划分为四个阶段以作简述,并一并解答上述疑问。

第一阶段(中土的学习)

玄奘法师少时已从父亲学习儒家经典;出家后,先学习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涅槃经》、《成实论》及部派佛教的毗昙(包括《八犍度论》、《杂心论》),以及由真谛在南方译传开来的《摄大乘论》及《俱舍论》。数年间,他已能为道俗开示演说而备受赞叹。然而,玄奘法师却发现到,在某些佛教义理问题上,佛教内部有各种不同说法与立场,见解分歧,令他感到无所适从,面对这些难题,既然在中土没办法得到解决,于是下定决心远赴印度的那烂陀寺,学习慈氏(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以释除种种疑问。

第二阶段(离开中土,到那烂陀寺之前的学习)

在离开中土前往那烂陀寺的旅途上,玄奘法师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说一切有部(下称「有部」)的毗昙,包括《俱舍论》、《顺正理论》等。关于有部的毗昙,数量众多,法师在中土所学的只是小部分,到了此时,才能较全面的学习有部的毗昙学说。同时,也学习到关于逻辑学、辩论术的「因明」及语言学的「声明」。

从后来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经论可以看出,他是十分重视有部毗昙的。在至年之间,法师以《俱舍论》为中心,翻译了与它相关的著作,如属于有部早期学说的《发智论》、《法蕴足论》等论;注释《发智论》的《大毗婆沙论》;以及评击《俱舍论》学说,建立了所谓「新有部」思想的《顺正理论》及《显宗论》,这是玄奘法师对中国佛教的重要贡献之一。在这之前,中土的有部毗昙传译不全,令人难以把握有部思想的发展脉络,而透过玄奘法师系统的翻译与引介,才令人得以厘清当时印度有部思想的本末源流。

另外,在此时期,法师也曾跟随一位外表看来只有三十多岁,但却是七百岁的婆罗门(据传是龙猛的弟子)学习中观派的《经百论》及《广百论》。

第三阶段(那烂陀寺的学习)

跟随那烂陀寺的住持——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最大动机,这时他终偿所愿了。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高的佛教学府,那里的学僧,除了学习大、小二乘各派学说之外,还要兼学婆罗门教的《吠陀》、因明、声明、医学甚至术数,可见该寺学风兼容并蓄,并不只局限于佛教经典的教授。

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些什么呢?据记载,他在那烂陀寺五年,除了学习了《瑜伽师地论》三遍,亦学习与此论相关的两部重要论典,一是撮其宗要的《显扬圣教论》,二是阐释其法相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另外,他亦学《中论》及《百论》各三遍。玄奘法师既精于唯识,亦善于中观,从他曾用梵文写成用以阐明空、有二宗教理并不相违的《会宗论》而可见一斑(可惜此论已佚)。

「因明」是「考定正邪,研核真伪」的学问,亦是学习唯识学的必要工具。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因明》二遍、《集量论》二遍。从后来他在曲女城辩论大会上提出的见解,经过十八日都无人能反对,足可见其因明学造诣之高。「声明」是「释诂训字,诠目流别」之学,玄奘法师学《声明》二遍,亦兼习婆罗门书《声明记论》,深入探究印度文字之本源;经过这样的训练,使他精通梵语,这对他后来的译经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在此期间,他把之前学过的有部毗昙再浏览一遍,并把之前遇到的疑难一一解决。

据学者指出,那烂陀寺之学科至少有六,如下:

「毗昙─因明─戒律─中观─瑜伽」─「般若」

这就是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时的主要课程:

「毗昙」——大乘《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小乘《俱舍论》等;

「因明」——《因明》、《集量论》等;

「戒律」——《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戒品〉等;

「中观」——《中论》、《百论》;

「瑜伽」——《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

「般若」——是共法,各科均自般若流出,同时亦为各科之归宿处。

由此可见,玄奘对佛教经论掌握的全面了。

第四阶段(离开那烂陀寺后的学习)

从那烂陀寺毕业的玄奘法师,还有什么是他认为值得学习的呢?他那时期所学的内容有两方面:

一,是学习小乘各部派的毗昙;二,是在杖林山跟胜军居士学习。

玄奘法师用了三年多,学习有部、大众部、正量部、犊子部的毗昙,可见他对毗昙的高度重视。事实上,从印度佛教史来看,大乘佛教的开展,是脱离不了部派佛教所使用的种种法相名数,或从其所提出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改善的。例如,空宗的评击有部,就要用到有部的名相;唯识宗的种子学说,就是从经部的种子理论而作进一步的开演与完善。所以,对佛教义理有全面的了解,各宗各派的思想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异同,就有厘清的必要了。这就是学习毗昙的重要。

在此之后,玄奘法师跟随胜军居士学习两年。胜军是什么人?他师从两大唯识宗大师安慧及戒贤;而他尤精于唯识及因明,在当时是与戒贤论师齐名的人物。据记载,玄奘法师跟胜军学《唯识决择论》、《庄严经论》及问《因明》、《瑜伽》等,可推知,法师主要是向他学习唯识学。玄奘法师在印度所学的唯识学,主要师承自戒贤与胜军,简表如下:

后来,玄奘法师与窥基法师糅译印度十大唯识家的思想学说而成的《成唯识论》,成为中国唯识宗开宗的根本经典,玄奘师承的影响可谓功不可没,如果没有胜军的点传身受,这本《成唯识论》可能真就沉没泥沙了!

玄奘法师的学习历程,应以胜军为止,此后其传记里再无明文记载其求学历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f/178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