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对联当中,能够让我一下子记住的并不多,但这一副却是个例外,因为很多年以前,看到这副对联,我至今仍然还能背诵得出来: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弥勒佛形象当时一直以为这副对联讲的是人生的包容,并没有真的领悟到这副对联的形象与奥妙,最近研读《圆觉经》,才发现其实弥勒佛这个人很有意思,当然这副对联并不是弥勒佛本人所写,而是另有其人,据说它真正的作者是明朝太祖朱元璋。
无论如何,这副对联,确实把个弥勒佛这个人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风趣与雅致并存,另外,又透着某种文人洒脱的一种思想再现,妙语解颐,让人在顿感亲切,毫无距离感。
佛像至于弥勒佛这个人的真实长相是怎样的,反而没有人再去探究,因为在佛陀及弟子们(当然也包括弥勒佛)还住世的时代,不只是佛陀,还有佛陀的弟子们,都没有留下任何画像,先不管这一的观点的真实与否,反正目前为止,并没有人拿出更为有力的证据。因此,我们后世的人,所看到的很可能并非是弥勒佛本人,而是古希腊人的作品。
正是由于这些作品,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才创造出如此贴切和形象的作品。
那么,世人形容“弥勒佛”形象的这副24个字的对联,如何理解呢?
我们从这副对联中看弥勒佛有两个特点,即大肚能容和开口常笑。
佛像所谓的“大肚能容”,并不是指弥勒佛的肚子特别大,而是强调他“能容”,因为在世人的眼里,肚子大的形象往往比较能容事,虽然这样的观点并非正确,但人们的习惯如此,文人雅客们也只好这样描绘了。
但弥勒佛“大肚能容”这一形象,在佛之中,却是另有所指,也就是说,弥勒佛之所以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其真正的原因是他本身早已证悟本心,不再执于万事万物,正是不执于、不住于万事万物,他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
佛像因为只有不执、不住,才是真正的容得了所有事。
所谓的“开口常笑”,一般人认为是乐观、向上的表现,其实这样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弥勒佛的“开口常笑”并不仅是表现乐观向上那么简单,它更强调的弥勒佛本身所具足的特性,这种特性在佛教之中被尊称为“庄严”。
佛像如我们常说的文殊菩萨就以“聪慧”而著称,须菩提以“解空第一”而广为人知,而弥勒佛则以“开口常笑”而深入人心,因此,“聪慧”、“解空”、“开口常笑”就是他们向世人展现的“庄严”。
所以,“开口常笑”在弥勒佛这里,体现的是另外一种丰富的内涵。
因此,在这副仅有24个字的对联之中,一尊完整的弥勒佛的形象跃然纸上,至今很难再有人超越。
换句话说,这24个字,很大程度上已经把弥勒佛的这个形象给定位在此了。
专注国学、佛学,每天都有内容更新,喜欢的朋友别忘了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