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香火要旺,全靠这两尊佛菩萨组成的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www.bdfyy999.com/m/

去过寺庙的人大都知道,在寺庙最前面的天王殿里,供奉着弥勒佛和韦驮菩萨。而细心的人肯定会发现,弥勒佛和韦驮菩萨所在的位置,是固定的:弥勒佛在前、面向山门,韦驮菩萨在后、面向后面的大雄宝殿。

这两尊佛菩萨组成的“黄金搭档”,承担了寺庙里迎来送往的任务,而这一前一后的安排,可是大有讲究的。

弥勒佛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今天寺庙里弥勒佛的原型——五代初年奉化的“布袋和尚”,更是举世皆知,就连一代枭雄蒋介石(蒋也是奉化人),也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家先祖(蒋摩诃)曾是这位“布袋和尚”的徒弟。

这样的弥勒佛形象,看似吊儿郎当不正经,但却笑口常开、无忧无虑的,让人一见就喜欢。

这样的弥勒佛形象,就是在告诉人们,什么烦恼、苦痛,统统放下,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不过,寺庙里有和尚,和尚们也要吃饭。所以,如果一味地对谁都只是笑口常开,什么都没有原则地“舍得”、“放下”,那寺庙很快就破败了。这时候,就需要弥勒佛背后的韦驮菩萨。

清代以后的韦驮菩萨形象,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充满严肃的神情,不怒自威。

还有,韦驮菩萨手中的金刚杵,也由原来的象征意象(象征佛法如金刚一般,能破除一切微细的执念、业障),转变成寺庙里委婉的一张告示:游方僧人,是否能在寺庙里落脚,只要一看韦驮菩萨手中的金刚杵,便知道了。

这样的形象,自然容易让人联想到,韦驮菩萨不像弥勒佛那么好说话,能不能落脚止宿、能不能白吃白喝,在韦驮菩萨这里,不行就是不行。

而韦驮菩萨这样的“铁面无私”,也恰恰需要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配合,才能让寺庙的香火真正地旺起来。

寺庙天王殿里的这一对“黄金搭档”,可以说是汉文化智慧的产物。这迎来送往的事儿,光弥勒佛一个人干不行,光韦驮菩萨一个人干也不行,得要两个人搭档来干才能干好。为什么呢?

你看,如果只有弥勒佛一个人干,整天笑口常开,来的人(包括游方僧人)是多了,可没有板下脸来的人,任谁都白吃白住,恐怕过不了多久,寺庙里的僧人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了。

可如果只有韦驮菩萨一个人干也不行。韦驮菩萨铁面无私,原则性非常强。但是,如果寺庙里只有这样一个铁面无私的人,一点人情都不讲,恐怕以后就很少有人再去了。

因此,只有弥勒佛和韦驮菩萨这对“黄金搭档”通力协作,才能让寺庙里香火又旺、运转又顺畅。

不过,即使是弥勒佛和韦驮菩萨这对“黄金搭档”,如果待的地方不对,也不行。

不管去哪儿,第一眼的“眼缘”很重要。进了寺庙里,如果第一眼见着一脸严肃的韦驮菩萨,一般人会作何感想?而如果第一眼见到的,是大腹便便、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那就只有欢喜的心了。

俗语云“伸手不打笑脸人”,汉地的寺庙对这一心理把握得十分到位,而前弥勒后韦驮的组合,也正是笑脸待人、原则做事的处世原则的体现。

所以说,在今天汉地的寺庙里,处处透露出汉文化的痕迹,这些寺庙其实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原创不易,请多多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f/188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