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30-40%,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异质性。由于生物学的多样性及个体差异性,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的差别还受到基因和分子遗传改变的影响,遗传学的改变对于明确诊断、预测疾病进程发挥重要作用。寻找更有价值的生物标记物来预测预后、筛选高风险患者,进而给予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本课题组着眼于中国人群中的CD30、BCL2、MYC的表达情况,运用免疫组化方法(IHC)方法检测石蜡包埋标本中原发性DLBCL共例,光学显微镜观察DLBCL的组织形态学及CD30的表达模式,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与BCL2基因重排及扩增的情况。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CD30阳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及分子表型。采用Kaplan-Meier方法及COX回归模型建立生存曲线,分析CD30表达对原发性DLBCL的预后价值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
①CD30阳性表达多见于小于60岁的病人,B症状较为少见,LDH水平正常者偏多;组织学形态以中心母细胞型及间变型为主,浆细胞型罕见。②DLBCL中CD30阳性表达与细胞起源及免疫分型无明显相关性。CD30阳性DLBCL呈BCL2及MYC蛋白低表达趋势;BCL2蛋白低表达主要在non-GCB亚型中出现,与较少发生BCL2基因扩增相关;MYC蛋白低表达主要在GCB亚型中出现,与缺乏MYC基因重组相关。③CD30阳性DLBCL病人有较好的临床预后,BCL2蛋白阴性组及MYC基因正常组的CD30阳性DLBCL有明显延长的PFS及OS。
结论
CD30阳性DLBCL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病理表现,是一组具有特征性免疫分子表型的亚群,BCL2蛋白阴性组及MYC基因正常组病人有较好的临床预后及明显延长的PFS及OS。
本项目组成员从年开始,着手研究以上内容,通过对比CD30阳性原发性DLBCL与CD30阴性原发性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表现,发现CD30阳性DLB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望作为一个独立的免疫亚型分类。获得了中国DLBCL患者临床特征和治疗反应的差别,对明确诊断、预测疾病进程和治疗反应发挥积极重要作用,对于抗CD30抗体治疗的反应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张智弘主任医师
徐卫主任医师
张炜明副主任技师
贡其星副主任医师
李霄主管技师
项目组成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