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士《心王铭》
《傅大士心王铭》(摘录自《景德传灯录》卷三十)
心灯佛教文化工作室白话译文
我观察人的真心是一切皆空之王(佛),它事理深奥微妙,难以测度。心没有形状,也没有外相,但是却有非常大的神力。
心能灭除成百上千种灾难,也能成就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十八不共法等万德。心的实体虽然是空相,但是却能施展种种的妙用。
虽然观察心是没有形象的,但是呼唤它却是有作用的,心能成为正法之大将,也能防备心的急躁及停止(形容心急躁或心停止落入断灭空之中)。
水中的盐是有味道的,已经制作成的染料里含有纯净的胶质,虽然不能看到他们的形状,但是它们决定是存在的。
心王也是这样的,在人的身体内居住,经常在人的六根门头出入,待人接物,随顺世情,都能自在没有障碍,能所作的一切事都能完成。若能明了心的本来面目而认识自心,那么认识自心后就能见到佛。
这颗心就是佛,而佛就是心所成就的。若能每一个心念都是佛心,就能以佛心来念佛,而不是以妄心念佛。
想要早早成就佛道,就要摄持自心,严持戒律,自律自严,以清净戒律来清净自己的心,心能清净没有了尘垢,那么这个时候心就是佛了。
除了这个心王,真的没有其他的佛了。修行人想要求取成佛的圣果,心里不要染着任何一物。心的实体虽然是空相,但是贪欲,嗔恨,愚痴的三毒之体却是实际存在的。所以要去除三毒之染污。能进入这个心地法门,就能端身正坐中成就佛道。到达了生死的彼岸后,就能圆满一切波罗蜜,成就涅槃之果。
渴慕修道的才能之士,应当自我观察自己的心,就会知道佛在心内,不向外追逐寻找。这颗心就是佛,佛就是这颗心。能心中明了心之体就能认识佛之所在,通晓明了此义,就能认识自心。离开了心就不是佛,离开了佛,也不是心了。
不是佛不可捉摸,难以测度,而是没有人能够直下承担。只是执着顽空,或执着在寂静上,就会在生死苦海中继续漂泊沉沦。一切诸佛菩萨,不是那样执着顽空或执着寂静上来修行自心的。能明心见性的大菩萨们,而悟透其中的玄妙之理,明了自身中心性的微妙,让真如佛性起用,不染于尘,自在无碍,而外相看着却没有任何改变。所以一切智者,应当修持自心,自然能获得大自在。
不要说心王是空的而没有实体的,心能支配人的身体,让人或作邪恶之行,或作正直良善之行。心不是属于有,也不是属于无,它隐藏和显现都是不定的,作善作恶都取决于心的一念之抉择。心性虽然是空相,但是却能作凡夫,也能成就圣人。所以我在这里好言相劝,一定要好好的自我谨慎防备自心,若是让心性瞬间的造作恶业,还会再次漂泊沉沦苦海,不得出离。
清净心的智慧,如同世间万两黄金一样珍贵,无尽的般若智慧,妙法之宝藏,都在人的身心之中,清净无为的法宝,不是浅陋的道理,也不是深邃难以捉摸的道理,妙用无量,一切诸佛菩萨,都能明了这个本来真心,有缘得遇到这个妙法的人,就能认识这颗不在过去、不在未来、不在现在的常住真心,成就菩提。
部分注释:
体性: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
(胶清,胶清):一种流动性较大而没有杂质渣滓的胶。
亦作“胶青”。指已製成颜料或染料、色泽比较纯净的胶质。
《朱子语类》卷四:“伊川言气质之性,正犹佛书所谓水中盐味,色里胶清。”
明李贽《观音问·答自信》:“又谓之色里胶青。盖谓之曰胶青,则又是色;谓之曰色,则又是胶青。胶青与色,合而为一,不可取也。”
原文:
观心空王,玄妙难测。无形无相,有大神力
能灭千灾,成就万德。体性虽空,能施法则。
观之无形,呼之有声,为大法将,心戒喘停。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心王亦尔,身内居亭,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自在无碍,所作皆成。了本识心,识心见佛,
是心是佛,是佛是心。念念佛心,佛心念佛,
欲得早成,戒心自律,净律净心,心即是佛。
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心性虽空,贪慎体实,入此法门,端坐成佛,
到彼岸已,得波罗蜜。慕道真士,自观自心,
知佛在内,不向外寻,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心明识佛,晓了识心,离心非佛,离佛非心,
非佛莫测,无所堪任。执空住寂,于此漂沉,
诸佛菩萨,非此安心,明心大士,悟此玄音,
身心性妙,用无更改,是故智者,放心自在。
莫言心王,空无体性,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非有非无,隐显不定,心性虽空,能凡能圣,
是故相劝,好自防慎,刹那造作,还复漂沉。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无为法宝,非浅非深,诸佛菩萨,了此本心,
有缘遇者,非去来今。
傅大士《息心铭》
没有过多的思虑,没有过多的世智辩聪,若世智辩聪过多的话就会增多俗事,与道无益,不如止息自己的心,就会与道相合。
过多的思虑就会更加的失去自心的清净,不如停止一切思虑,专心守持一心,若是思虑多的话,人的意志就会涣散,世智辩聪过多就会导致心乱而无法专一。心乱就会生起烦恼,意志涣散就会妨碍修道。不要觉得没有什么伤害,其中造成的痛苦非常漫长。
不要说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其中的祸害就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滚热的滴水不停,越滴越多,四大海都会因此渐渐溢满。
细小的灰尘而不清除的话,积少成多,五大岳山都会渐渐累积而成。防患祸害要从细微的点滴开始,虽然祸害很小,但是积少成多,造成的祸害就是很重的,故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守护您头部的七个孔窍(目、鼻、舌、口、耳),关闭您的喜、怒、哀、乐、爱、恶六情,不要看外境的色相,不要听外面的音声,听到声音就像聋子没有听到一样不去分别思维就不会入心和染着,看到外境的色相就像盲人一样没有看到,不去分别思维就不会入心和染着。
只有经文,只有诸佛法妙理,犹如空中一小蚊只有一个技能,在太阳之下孤灯之下,怡然自得,知足常乐。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整日追逐于自我外在的才能与技艺,为了金钱地位耗费了一生宝贵的时间,不知道知止知足与心灵精神的修养,这是非常愚痴的。舍弃敦厚,质朴的本质,沉溺于诗文辞采的浮华艳丽之中,有才识的马容易奔跑,心却像猿猴一样难以自制。
精神既然已经劳苦和过多的耗费了,身体必然会损坏,甚至死亡。错误的行为终会迷失自我,修行之路想要成就永远是不可能的了。
不要把世俗的才能、技艺看的太重,而日益 陷入愚昧,糊涂的痛苦之中。夸赞那些藏拙却心思灵敏,技术高明的人,他们为人谦逊,而不显露自己的德行(大智若愚)。若名望地位厚重却德行微薄,站的越高崩塌的越快速,心理怀着骄傲我慢与自高、自大、自满、自负,那么就会遭外人怨恨与憎恶。
或者有人口中讲话滔滔不绝以展示自己的口才,或者用手书写种种诗词文章以展示自己的文采,并邀请他人欣赏获得美好的声誉,即使看似很美好,也是恶的。凡夫都以为这是好的,圣人却称之为过失。虽然能够欣赏玩味一时,却不知道人生短暂,不能及时觉醒自己,无常来到,就会有长久的悲愁与哀痛。
若怕过多的表现,怕过多的行迹,因为远行的越远越疲乏。能端身正坐在树木荫凉之下,行迹灭除,身体安静,厌恶生、老、病、死之祸患,随着善恶的思想就会造作相应的善恶之业,心中的妄想如果得以灭除,生死之苦就会永远的灭除,没有生,没有死,没有一切相,没有名称,虚空粉碎,证入真空,清净无为,而心、佛、众生一体,万物平等,哪有富贵,哪里有贫贱,哪里有耻辱,哪里有光荣,哪里有胜利,哪里有失败。哪里有重,哪里有轻之分别呢?
澄清的天空依然愧疚自己不够清净,白而亮的太阳依然惭愧自己不够明亮,安定如丈夫的泰山,如同那个金城一样尊贵。(形容谦逊)
恭敬地献给贤明睿智的人,这个息心之道有利于和谐贞正之人。
心灯文化注释:傅大士是公认的弥勒菩萨再来,观心铭,息心铭是大士最重要的两个著作之一,息心铭大士本非是不让人有过多的学问,而是呵斥那些过于注重世俗,追逐名利地位和技艺,却忽视修行和解脱的人,乃至因此追逐名利,仰仗技艺而骄傲我慢自大,妨碍道心。呵斥思虑过多会耗散精神,过多的追逐世俗会让人迷失本心,以及人要学会谦虚与大智若愚,不要过多的显露自己,所谓雄鹰隐其爪,宝剑藏其锋,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劳役之苦,以世俗为助,以修行为重,不舍本逐末,中道而行,早日灭除生死之患成就菩提,才是正确的。所以善知识开示:用心办道道自浓,用心颠倒魔现形,凡心淡,道心浓,凡心重,道心淡。若修行人不能中道而行,平衡取舍,就会落入世俗法,丧失菩提道心,就太可惜了。
《心王铭》《息心铭》在中国非常有名,然而发现翻译的人少之又少,一读其中,义理深厚,然而个别词汇确实拗口难译难懂,若非蒙善知识慈悲教诲多年修心之要及心地法门之修持,想要如法不偏颇主要义理的翻译出来对于小编根本是不可能的,工作室尽力翻译让众生以认识自心,尽管我们已经很用心,但是仍有不够完美之处,但是主要义理基本上能够对得住,在此仅供有缘参考学习,莫过于较真,我们后续会逐步完善。
原文:
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
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
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勿谓何伤,其苦悠长;
勿言何畏,其祸鼎沸。滴水不停,四海将盈;
纤尘不拂,五岳将成;防本在末,虽小不轻,
关尔七窍,闭尔六情,莫视于色,莫听于声。
闻声者聋,见色者肓;一文一义,空中小蚋;
一技一能,日下孤灯;英贤才艺,是为愚蔽。
舍弃淳朴,耽溺淫丽,识马易奔,心猿难制;
神既劳役,形必损毙。邪行终迷,修途永泥。
莫贵才能,日益昏瞢;夸拙羡巧,其德不弘;
名厚形薄,其高速崩。内怀骄伐,外致怨憎。
或谈于口,或书于手,邀人令誉,亦孔亦丑。
凡谓之吉,圣谓之咎。赏玩暂时,悲哀长久。
畏形畏迹,逾远逾极。端坐树荫,迹灭影沉。
厌生患老,随思随造,心想若灭,生死长绝。
不死不生,无相无名,一道虚寂,万物齐平。
何贵何贱,何辱何荣,何胜何劣,何重何轻?
澄天愧净,皎日惭明,安夫岱岭,同彼金城,
敬贻贤哲,斯道利贞。
关于我们心灯佛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