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安全感”?
社会上最多的认识是:安全感来自于有钱(或者有权)。也就是只要我有钱了,生病不用愁,朋友一大串,想买啥买啥想去哪去哪,男女朋友分手了我也可以随便再换,甚至离婚了我都能找到更好的,于是,我就有安全感。
还有一类比较多的认识是:安全感来自于有一个强大的“依附”。比如我加入了某个强大的组织(党团、单位、宗教),比如我嫁给了一个优秀的男人,又比如我拜了一个位高权重的干爹。
上面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的幻想,这种幻想更多的存在于我们没有取得之前,或者没有翻到故事的最后一页而已。
还有一类:安全感来自于我在群体中的价值,只要我对于身边朋友、家人、单位、事业还有价值,那么我就有安全感,如果发现这个价值降低了,或者认为自己是通过欺瞒等手段在他人心中建立起了不真实的价值,那么不安全感就时时存在。
其实有钱以后反而没有安全感的很多,处于高位而如履薄冰的也很多,而取得了某种依附关系而最后“他”没有保障自己安全和顺利的也很多。那么我们安全感的根源在哪里?
安全感来自于确定性,相反,不安全感来自于不确定性。
我们可以对比以下“有钱”和“我有价值”这两点,如果我们具备某一方面很强的技术和能力,那么即便自己被一个地方离弃了,心理也不会那么慌,因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就是确定性。
反之,当我们有钱以后,发现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金钱搞不定的,比如疾病和死亡,这时候,我们的安全感一样的会荡然无存。
换一句话讲:安全感来自于确定性,而不安全感则来自于对未来的不可知和不可控。
这里,有人可能会有不同意见,认为:安全感来自于好的状态和结局,不安全感来自于糟糕的状态和结果。看似正确,其实不然。
实际上,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大,我们可以出生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所谓文明社会时代,有手机、有抗生素、有每天管够的大米和鸡蛋,这个时代有幸福的人,也有焦虑的人。我们也可以出生于唐宋元明清,没有那么好的医疗手段和娱乐方式,饮食的保障水平也不是那么高,这个时代也有幸福的人,也有焦虑的人。我们甚至可以出生于几万年前的捕猎者和采集者时代,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这时候也有疾病和死亡,但也存在有闲情雅致搞艺术创作的原始人(壁画、雕刻品、精美骨件)。
所以,好和不好都是比较出来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安全感并不来自于事物本身,也就是不来自于事物的好坏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事物未来的预期。这里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死亡。死亡因该是最能导致我们不安全感的事物(恐惧就是不安全感的最高级别),如果我们确定知道自己马上就要死了,那么是不是就一定会恐惧和不安全感呢?还真不一定。
瑞士的心理学家库伯勒-罗丝经过对若干真实案例的研究,于提出了描述人濒死前状态的“死亡五步曲”,从我们得知自己必定的马上就要死亡开始到最后的状态一共有五个阶段,它们依次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
否认:“不会吧?怎么会这样?怎么就是我??之前还好好的,搞错了吧??”
愤怒:“干嘛啊!这不公平!这怎么能让人接受!!!”
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儿子毕业就好。老天求你了,再给我点时间。我什么都愿意做。”
抑郁:“唉,干吗还要管这些事啊?反正我都要死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接受:“算了。既然我已经没法改变这件事了,那就面对吧。”
大家不用怀疑上面的理论,已经被无数的人群验证过了。其实不仅是死亡,也包括我们个人面对的灾难事件,抑或是亲人的离世等等。
因此,不安全感导致了焦虑、压力、不安和恐惧,而安全感来自于确定性,不论结局和未来有多糟糕,只要我们接受了,就确定了,就如同薛定谔的猫。因此,要取得安全感和消除不安全感,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冷静下来,认真的去分析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并尝试去接受这些所有的可能性。
要记住:我们并不需要把自己的安全感托付给某一个人或者某种社会媒介,它只能从我们内心获取。
※再来说一下这个“存在感”:
上面说了,安全感来自于我们对未来的预期,而存在感则来自于当下。
绝大部分人的存在感来自于外部。一个是外部对自己的认可,一个是与外部的联系。也就是没有认可也可以,只要我们有足够交织的外部联系,哪怕每天就是跳广场舞和打麻将。外部的联系一旦减弱,内部就开始空虚。同样的,外部对自己的认可度一旦降低,存在感就开始动摇。
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有这么一个存在的社会现象:很多社会上游手好闲的小混混往往娶的老婆都很漂亮,然而,这类群体特别容易发生家暴,但,很神奇的是,这些女孩越是家暴越是离不开她的另一半。她们不怕家庭暴力,怕的就是断绝联系。我们一般人认为这是犯贱,就如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实不是的,她们只是在这种我们看似“变态”的处境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这些存在感就是她们跟这些外部管束、制度、规矩、条款、限制的“正常”交互和联系。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更是把这些抽象的“联系”上升为了当下存在的价值。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存活下来这一点,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上面讲了两类型的存在感,第一类来自于外部的认可和跟外部的联系,这是最低级的存在感,完全由外部决定,因此极其的不稳定。又因为都是由外部决定,所以个体是卑微的甚至悲哀的。
下面我们就说来说一下第二类:来源于我们认可的“价值”,也叫存在的价值,有部分人:他们为了价值而存在,因为存在而延续价值。价值是什么?价值和意义是一伙的,就如同分别和执取是一伙的一样,我们因为某个未来的意义而对当下的行为或者存在赋以价值,又因为这个价值而带来存在感和满足感,这些存在感和满足感帮我们抵挡了绝大部分的挫折、烦恼以及社会不公。就如同月亮帮我们地球抵挡了无数次小行星撞击一样。
这类型的存在感,因为是来源于自心的信念,对自心信念的认可就是变相对自己的认可,因此,这类型存在感的个体是高傲的,或者叫骄傲的。
所以,这类型的存在感是相对更高级一点的存在感。但是,还是有问题,因为它还是需要依附。也就是对某个“意义”的依附。
意义是什么呢?其实我现在也不知道。
之前有朋友问过我什么是意义,我不知道答案,我当年回答她的是:“我也不知道“意义”到底是什么,但我们去追求一个意义是没有意义的。”
意义也是一个分别出来的抽象概念,因为他在分别哪些行为是有意义的而哪些行为是没有意义。其实行为本身就仅是行为,就是人类这个有机体的日常动作表现,任何行为,他本身都是不具备什么“意义”和所谓“价值”的,它需要我们勾画出该行为与最终结果的关联。
任何的最终结果,如果我们放到更大的格局,那么这个所谓的“意义”和“价值”就会显著降低甚至消失,比如我们做的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对野生动物和地球生态则未必。我们做的对当朝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放在人类编年史上可能仅是循环往复的小水泡。
而放到最大的尺度来看,也就是整个宇宙和“时间”这个概念本身,那么人类所有的行为很可能毫无意义,因为宇宙仅是一个存在,不需要某一个结果,这是没有意义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甚至包括我们所谓的“成功”,成功是基于时间线的概念,时间也就是宇宙分化出的一个低级维度,或者用我们的话讲:时间和空间因分别而存在。既然分别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时间和空间自体就不存在任何意义,那么基于时间线上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标签也就不具备任何意义,因为三者本就是宇宙大尺度分别出来的虚幻相。
可能有人会讲时间怎么可能是虚幻的?那我要告诉你,没有什么东西比时间还要虚幻,如果我们人类真的是“文明圈养”,或者是“缸中大脑”,又或者是“振动的弦”,那么这个地球是进化了46亿年还是在5分钟之前形成的所有物质和记忆,我们几乎无法分辨。而未来的不真实自不必多讲。那么离开了过去和未来的现在还是真实的吗?
如果离开了时间,距离就没有意义。如果离开了变化,时间就没有意义。如果离开了分别,变化就没有意义,变化仅是当下心去分别过往的一合相(见《金刚经》),仅此而已。所有的这些都是因分别而存在的。
所以,我们更多的时候,不是去告诉大家什么是意义,反而是告诉大家哪些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包括对死亡的恐惧。
再往深处讲一点:
所有有意义的东西都仅是终极真理映射到个体上的存在形式和形态在表达,而这个真理本身却是无意义的存在。也就是存在的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可以说这个存在本身就已经足俱意义,既然存在本身就具备意义,那么不存在也就具备意义,因为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形式。如果存在本身是没有一个指向意义的,那么去探讨不存在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还去恐惧和担心这个“不存在”也就是没有意义的。
所有能被赋予的都是相对的,包括所谓的意义和价值。所有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只要不是绝对的就不恒常。因此站在任何角度去讨论“存在”和“永恒”就都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因为角度就是分别。
但这个终极的无意义也是在通过各种意义在表达。这也就是公孙龙子讲的:“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好了,扯远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俱足这个存在感,既不受外在肯定和联系的动摇,也不依附于某个意义而存在呢?这就要说到另外一个概念:“自洽”。也就是精神的自洽,这一点是相当难的,一般而言,这个人需要整个人生经历了长时间的(可能几十年)、异于常人的、高频又剧烈跌宕的人生,然后逐一的把所有与“自我”相关的关键要素该看明白的都看明白了,该放下的也都全部放下了,然后大多数是在耄耋之年,最终实现了精神的圆融自洽,从此开始再也不受外界的扰动,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与别人无关。
是的,这一点,也是宗教和究竟哲学一直在教导世人的。也就是大乘的入世部分。
---*---*---*---*---*---*---*---*---
:
※《轮回的本质》
※我们是不是把人生弄颠倒了?
※《自由》
※《超越孤独》
※《财富和权力》
※《幻想和妄想》
※《大乘的人生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大乘的宇宙观》-从唯识角度来看宇宙的本体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往期文章列表:
※我们是不是把人生弄颠倒了?
※事业的成功,为什么让我们更加孤独?
※我们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去修行?
※什么才是一个人的“见地”和“境界”?
※《安心》-心无所住,则时时安住于当下
※《自由》
※《超越孤独》
※《再谈烦恼》
※《杞人忧"心"》: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症等朋友进。
※《乌合之众》-香港事件中的群体心理分析
※《财富和权力》
※《唯心和唯物》
※《幻想和妄想》
※《大话西游》:“那个人,他好像条狗啊!”
※《仪式感》-个体信仰和群体偏差
※《父母》-孝其身还是孝其心?
※《子女》-启迪智慧和原生的探索动力是第一位的
※《从佛法唯识的角度来看任正非的格局》
※《心灯》
※《心灯·续》
※《心灯·枢要》
※关于证悟。
※《开悟之际》
※《大乘的人生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大乘的宇宙观》-从唯识角度来看宇宙的本体
※《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静寂
※《轮回的本质》
※《真实的乔达摩王子》-世尊证悟历程详解
※《梵·道·如来:没有维度的终极真理》
※《心·相篇》无禅夜话第三期语音整理
※《根性与摄受》无禅夜话第四期语音整理
※《无常之苦》-无禅夜话第六期语音整理
※《破假名》-人类文字和逻辑的周界
※《非一非异》-从见思二惑谈分别和执取
※再谈分别和执取·一场国庆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