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巧家红糖纯正乡土风被商业化的市

失落的巧家红糖●当地国营糖厂三年前已不再收购甘蔗●微商介入让传统技艺出现“畸形繁荣”●纯正乡土风被商业化的市侩气所侵袭

火候很重要,需要老匠人掌握。

当国营糖厂不再制糖,巧家的红糖市场依旧繁荣。冬去春来,巧家红糖的熬制接近尾声。一块块用古老工艺熬制的小碗红糖,经过甘蔗叶或牛皮纸包装后,在互联网上身价倍增。只是,巧家红糖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将近三百年的传统制作技艺,在甘蔗面积减少、传统文明遭到商业冲击的困境中,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延续,或是谢幕。

复兴的传统

清乾隆年间,巧家蒙姑岳氏运铜到弥勒竹园镇,回程时引进了甘蔗种植,榨红糖的技术由此而入。以后,种甘蔗及榨红糖的传统逐渐在巧家金沙江两岸谷地生长开来。巧家的红糖也沿着各条古驿道去往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碗碗糖”在国内市场久享盛誉。

年春节前,金沙江上游的白鹤滩电站正紧张施工。两岸陡峭的岩壁内部早已被施工队伍开凿出大型隧道,工程车和周边乡镇的小汽车穿梭其中,用作水电站施工的隧道俨然成了交通要道。

40公里外的巧家县城周边同样繁忙,靠近江边和缓坡上的甘蔗地正迎来丰收。农民们将一捆捆甘蔗装车,运往散落各村庄的糖坊熬制红糖。公路边用白底红字写着“米”“淹没区”等字样提醒着人们,将来,海拔米之下的地区将被淹没,届时位于大山深处的巧家县,将呈现高峡出平湖的景观。

据《巧家县志》记载,年~年,甘蔗种植和榨红糖技术进入巧家,巧家的红糖也随着铜运古道等路线,运抵永善境内的金沙江渡口,然后乘船顺江而下。也沿着各条古驿道去往中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巧家县高产甘蔗的土地大部分都在米以下的河滩和台地,当地金沙江沿岸米高程以下的谷地,所产甘蔗含糖分一般在14%至15%之间,是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糖分甘蔗区之一。不过,随着高峡出平湖景观的呈现,巧家作为滇东北甘蔗主产区、红糖主产区的地位或将成为历史。

年,巧家当地的国营糖厂为谋求转型,已不再收购甘蔗。掌握传统制糖技艺的农民们,相继在村里、公路边建起熬糖专用的牛尾灶,搭建糖坊自制红糖。

传统制糖技艺在巧家复兴,吸引了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x/1619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