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开山四周年纪念暨首届弥勒论坛之

吴燕女士(右一)

弘扬弥勒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吴艳

尊敬的明月大和尚、各位大德法师、各位护法居士、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大慈弥勒人间净土——兜率寺开山四周年纪念暨首届弥勒论坛”,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弘扬弥勒文化的现代意义”。

中国佛教,偏重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积极的、入世的,重视现实,关怀众生。因此,弥勒文化如何走向现实,走向人的关怀,我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实践性内涵: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诸佛菩萨都具有的情怀。慈悲的含义为: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在诸佛菩萨中,弥勒菩萨就是经常以慈悲之心来待人的典范。据弥勒菩萨故事中所载,弥勒佛转世的布袋和尚平日经常背一个大布袋到处化缘,不论别人给什么他都不介意。经常有小孩子见到他背着布袋乐呵呵的样子,便故意斗他取乐。有的人还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所应收的东西时,他也丝毫不生气,还喜笑颜开地将孩子们给他的物品收下。即使一些大人对他戏弄,他也仍然不改笑容。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悲悯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这就是弥勒菩萨慈悲心的显现。

弥勒论坛

弥勒菩萨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更重要的表现是,他经常在兜率内院为弟子说法,劝化更多的苦海众生往生弥勒净土,将来再下生到弥勒人间净土度化更多的众生。弥勒兜率净土和弥勒人间净土都是国土庄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国土,生到弥勒净土的人,不仅永远不再受轮回之苦,而且还可以仰仗弥勒菩萨的法力度化更多的人远离苦海。

二、忍辱

忍辱是一种精神。作为菩萨中忍辱的代表,弥勒菩萨的忍辱更有其典型意义。弥勒菩萨的忍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于弥勒菩萨的忍辱,在弥勒《忍辱偈》中有云:“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这首偈语不仅表明弥勒菩萨对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随缘,而且还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弥勒菩萨不仅具有超人的忍辱精神,而且还经常劝人要学会忍辱。他的另一首《忍辱偈》就表达了劝人忍耐的哲理思想。偈云: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征得六波罗。这首偈语通俗易懂,中心思想是宽容忍辱。它所包含的哲理是:我们在生活中应当不过分计较个人恩怨,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

(未完待续……)

图片:文宣部文字整理:崇梵

赞赏

长按







































南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北京能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zx/459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