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方红河旅游,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云南旅游新方向,云上梯田,梦想红河」
红河弥勒可邑小镇
一首“阿细跳月”揭开了神秘的彩云之南,让人了解彩云之南多名族的魅力,可谓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今天我们将走进阿细跳月的发源地之一-可邑~
三月可邑位于云南省弥勒市,距市区21公里,距昆明公里,为喀斯特岩溶地貌,景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8.7度。可邑有多年的历史,原住民多为彝族支系阿细人。
“可邑”是阿细语“吉祥之地”的意思,是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地方。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还有彝阿细祭火,阿细斗牛,阿细摔跤等。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走进大山中的可邑,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密林、栈道、古村,彰显原始生态之美;石虎、琴弦、酒歌,绽放民族文化特色。
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酿成一杯浓浓的彝族阿细文化的美酒,那样甜美、醇厚,让人久久回味、流连忘返。
可邑古村已有年的历史,彝族传统民居、民族文化和古朴的民风民俗,在陈列室观看反映阿细民族故事的微电影;在阿细跳月广场体验观看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阿细跳月》大型歌舞表演;在非遗传承四合院领略浓缩着阿细文化精华的《阿细的先基》演出,感受古朴的阿细民族文化。
旅游TIPS:
可邑村民间文化积淀深厚
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古朴神秘
“吃”在可邑——饮食文化
俗话说的好,民以食为天。热情淳朴的阿细人十分好客,主餐的一切原料,比如鸡枞、松茸、牛肝菌等山珍,皆长在山中,取自山中,味道纯正、可口并且绿色、天然、生态。阿细羊肉汤锅、阿细卤鸡米线、阿细骨头参、阿细八大碗等特色风味小吃更是令游客垂涎三尺。
凡是来可邑旅游观光考察的客人,只要一进寨门,就得跨过一个用清香叶点燃的火塘,以驱除邪气,永保平安。这时,彝家人就会在门口,吹响长号、唢呐,弹起大三琴,载歌载舞;跨过火塘的客人,需要接过由盛装的彝家姑娘小伙敬上的美酒,一饮而尽。
但是,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阿细人的“敬酒歌”。在客人正式入酒席时,好客的彝家姑娘小伙要向来客敬“三道酒”。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因此,唱“敬酒歌”时,必向客人唱三首,这也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
“穿”在可邑——服饰文化
阿细妇女头戴用花布扎成的彩色包头,彝语叫“鲁都”。包头额头部的上方用银币或琉璃珠做装饰,发辫的根部饰以白色的贝壳,彝语叫“依么拖育”。
双耳坠银耳环或耳坠。身穿蓝白相间或青布做成的紧袖右衽长衣,长衣前幅不及膝,后襟过膝与裤管相齐。领口、边角多用丝线滚边。衣袖下半节用青布相衬。手腕戴银手镯。腰系一块小围腰。老年妇女背披山羊皮,下穿长及小腿的黑色窄裤角。脚胫上扎一圈黑色发圈。脚穿自制稻草鞋。出门访友或上山干活时老年妇女喜欢用头抵背棕叶网兜。年轻姑娘则喜欢配挎小巧玲珑的青布小花包。
“住”在可邑——民居文化
中国人十分讲求“家”文化,而民居风格恰恰是“家”文化的外显和反映。可邑村的民居类型有土木结构式传统民居、砖木结构式传统民居及砖混结构非传统民居3种,其中土木结构传统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保留的传统建房习俗包括择地基、选向址、选材料、锯圆木、竖柱、进新房等过程。
“学”在可邑——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在听觉上的反映,也是人们彼此沟通交流的媒介。可邑村民一般操彝族阿细支系语言,村中有少数的汉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操彝语,便于交流。彝族妇女多半不讲汉语。同时,阿细跳月是阿细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突出了阿细音乐中特有的“”核心韵律,每一句弦声笛韵都能对译成完整的阿细五音节句式。
“乐”在可邑——民俗文化
①节日
可邑村的节日文化多姿多彩,尽显彝族阿细人的粗犷、豪放的秉性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密枝节: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到密枝山树林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龙活动,也称“密枝节”。祭密枝林是彝族祭祀祖先的一种特殊仪式,可邑村在阿细人中是最后祭祀的,因为这里的龙是龙的头。祭祀完毕,男女老少都要尽情狂欢,吃、喝、跳月。
祭火节: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可邑村的祭火日是在农历二月十二,以示及早把火妖驱逐,避免火灾,同时迎来新的火神和光明温暖。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的火把节,阿细人就要杀鸡宰牛,准备丰盛的饭菜。白天,阿细人就要举办盛大的斗牛、摔跤比赛;晚上,男女老少纷纷穿上节日的盛装,围着熊熊的篝火尽情狂欢。
演出:每天有阿细跳月、舞蹈、山歌等表演,还有游客参予互动的体验节目。
②婚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阿细人的婚俗,更是妙趣横生。阿细伙子和姑娘在山上放牛羊时对山歌相互认识后,约定日子一起跳大三弦,在跳舞当中边跳边选自己的心上人,眉目传情、表达心愿,跳完后,小伙子主动上前“拖”姑娘回家,互相衷情,缠缠绵绵约定终身大事。第二天,小伙子领姑娘上山找一捆柴火背回见男方父母,若男方父母同意,则指定地点堆放柴火,若不同意,则不指定地点,好言劝说背回山里;男方同意后,第三天,姑娘领伙子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亲事,则抬板凳给伙子坐,并抽水烟筒,后拿出木水桶叫小伙子把水缸挑满,这门亲事就算成功了。这就是阿细人的“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
③宗教
宗教是一个充满神秘、令人敬畏的领域。彝族毕摩(祭司)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真正传承者,是以专事祭祀活动为主要职业的彝族传统知识分子,亦是彝族文化的活的载体。毕摩通晓彝族语言文字、天文地理、宗教文化,是彝族文化的传人。
④体育
体育是承载人类身体所焕发的美感与力感完美结合的一项活动。可邑村村民十分热衷于体育活动,至今仍流传着大量的体育活动项目。它们有些是源于生产劳动的,有些则是源于古代部族战争,也有源于宗教祭祀的,各有各的渊源,但是阿细人热爱运动的事实却是无法掩盖的。目前广为流行就要属摔跤和斗牛。摔跤和斗牛的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第一天全村男性村民不论老幼,以户为单位抱大公鸡祭山神庙,祭毕在山神庙前的空地上野炊。第二、三天在村里专门的摔跤场和斗牛场进行激烈无比的对决,赛前要进行专门的祭祀活动。此外,每逢年节或农闲,集中村民开展一些文艺表演、篮球运动会等是村民喜爱的娱乐活动。
民族风情浓郁
阿细跳月(图片来源:今日中国)
①“阿细跳月”
“活着不跳乐,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响,心动脚底痒”。阿细跳月是阿细人庆祝丰收和胜利时的一种舞蹈,其节奏欢快鲜明,动作粗狂豪放,令人随之而歌、伴之以舞,震撼心灵,为世人所叹绝。阿细跳月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民间集体舞蹈,曾跳到世界各地,越来越成为大众喜爱的舞蹈。关于阿细跳月,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为奴隶主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舞蹈。
②阿细刀叉舞
这是阿细民间的一种舞蹈,由古时候狩猎归来或战争胜利后举行庆贺活动而演变而成,表达阿细人在收获或胜利后的喜悦心情。
③阿细霸王鞭舞
又叫阿细金钱棍舞,霸王鞭由古时候战争中的一种武器演变而成。阿细霸王鞭舞用金钱棍作道具,由十人以上组成,其节奏鲜明、舞姿变化频繁优美,表达了阿细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表演中再配以幽默、诙谐的动作,表达阿细人不屈服艰苦环境、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精神。
责编
月亮
综合:新浪云南微生活弥勒圈
领导说了!您点一个,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各位小伙伴,红河旅游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帅哥美女积极来稿哦!
投稿邮箱:
qq.茵陈能治白癜风吗复方利多卡因软膏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