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一例典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在中国患者中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50%~60%,其在形态学、免疫表型、生物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年9月30日,在主任学术查房住培医师系列小讲座上,级住培医师韩彤彤硕士分享了一例典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过程。我们将此次病例分享的内容进行了整理编辑,欢迎大家观看学习!若有任何疑问或建议,欢迎在读者讨论区与我们交流探讨!

李纪强副主任医师:

1.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需要注意双表达及双打击的区别,双表达:是指蛋白水平上的,指表达MYC蛋白,同时表达BCL2,提示预后不良。“双打击“或”三打击“淋巴瘤:是指FISH技术检测存在MYC、BCL2、BCL6重排。

2.中枢侵犯的高危因素包括乳腺、肾上腺、睾丸淋巴瘤等,治疗方面尚有争议,目前多推荐6-8周期R-CHOP方案后再2周期大剂量鞘内注射MTX。

姜兆静主治医师:

小讲课尚需完善以下几点,PPT制作不够简洁,推荐检查及治疗方案未标明证据级别,同时全篇PPT对于所提的问题重复过多,需要设计好在哪一个节点提出问题。

程玉霜进修医师:

对于淋巴瘤为什么首选手术完整切除病灶进行病理检查,而不是穿刺活检?

张俊德副主任医师:

淋巴瘤较难诊治,肿瘤组织完整切除,有助于提高淋巴瘤的病理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往外侵犯的几率较低,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外淋巴瘤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建议做腰穿。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结果不一致时,以骨髓活检结果为主。

陈祥龙副主任医师:

鼻咽含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是韦氏环的一部分。

朱晓霞主任总结:

1.对于淋巴结肿大明确诊断时,仅考虑常见病可能会有遗漏,若结合淋巴引流范围考虑病变的来源,遗漏概率可能减少。

2.李教授对双表达及双打击进行区分的强调非常好,作为初级医师,我们同学在解读基因分子相关报告时需要区分用的是何种检测技术,是免疫组化、FISH检测还是基因测序,当拿到一份基因检测报告时,如果需要明确是否是可用药靶点,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基因的名称,还需要明确检出的变异是否是可靶向的变异类型或位点。

3.作为一名临床医师,需要把病人看成一个整体,不能只盯着肿瘤看,对于携带乙肝病毒的患者,前人是有过血的教训,不仅是淋巴瘤患者,所有肿瘤病人在进行抗肿瘤治疗的过程中都要考虑免疫力低下,肝炎病毒复制活跃甚至引起急性重症肝炎的可能,尤其是全身化疗、肝脏大范围放疗的患者,需要谨慎对待,进行全面的考虑,如果我们能注重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我们将收获更多,更有益于患者。

整理编辑:郑志浩、韩彤彤

审校:朱晓霞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jt/1206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