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游图-
???
-山门-
■五祖寺山门。“五祖寺”系原中国佛教协会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两侧对联“上接达摩一脉,下传能秀两家”为茗山长老所书,左右两边的惠能和神秀的名偈为当代著名书法家陈义经所书。
■旧山门。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古朴大方。苍翠掩映旧时处,曾有先贤亲传道。一入此门万事空,唯有真心是真如。
???
-殿堂-
■天王殿。始建于唐代大中年间,殿门上方的“真慧禅寺”系宋真宗手书。天王殿内主供弥勒佛全身坐像。五代时高僧布袋和尚圆寂时说了著名偈子:“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以后人们便按照他的模样塑成了中国式弥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
■大雄宝殿。万德庄严,得大自在。
■毗卢殿。毗卢殿又名麻城殿,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宋元符中重修。此后八百年间,历兴毁多达七次。《黄梅县志》载:“毗卢殿于明复修,由麻城县人捐作,凡麻城人朝礼五祖寺时,每人必背一砖一瓦,故称麻城殿。”
■真身殿。真身殿又名祖师殿,为供奉五祖弘忍真身舍利坐像的殿堂,正面门上方悬挂原中佛协会长赵朴初题写“真身殿”匾额。真身殿殿塔合一,中部为正殿,后部为“法雨塔”,即藏五祖真身处。
■圣母殿。供奉五祖弘忍大师母亲周氏的殿堂,始建于唐代。传说,五祖前生为破额山栽松道者,托化周氏女而生弘忍。弘忍大师的母亲为把弘忍抚养成人,含辛茹苦,终成正果。武则天感念弘忍大师的贡献,遂封弘忍大师之母为圣母,并下令敕建圣母殿。“点亮平安灯,幸福伴一生”,我们可以在佛前供灯,感恩父母。
■六祖殿。六祖惠能大师以岭南布衣身份投拜于五祖弘忍大师,大师为磨其心志,让他先去磨坊舂米,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声震神州,终成正果。时至今日,五祖寺六祖殿内还供奉惠能大师塑像一尊以及他在东山舂米时的石槽胜迹。
■禅堂。如果你想对禅有切实的体验,那么就来禅堂吧。明黄的墙面斑斑驳驳,但“般若”依旧清晰。
■法堂。禅法传布,宗脉源流。
■东山讲堂。佛法是与时俱进的,新修的东山讲堂,变化的是设备,不变的是禅的精神。
???
-泉池-
■法泉。禅法如泉水,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本自清净,何有染着。
■流响池。山上有一股细流不断流入地藏殿西侧的池中,故池中之水常年不涸。池中游鱼寸许,围绕着莲花宝座悠然嬉戏,莲花宝座上塑有观音菩萨像,肃穆端庄,时时刻刻都在保佑我们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据顺治十七年《黄梅县志》载,流响二字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游五祖寺留下的手迹。近年来经中国东坡研究学会确认为苏轼手书刻石。
■明镜池。五祖寺的放生池又称“明镜池”。放生,放下的是你的贪嗔痴,生出的是你的慈悲与喜舍。明镜,心如明镜,亮亮堂堂,不染尘埃勤拂拭。
■洗手池。身清意净,何须再洗;尘嚣之中,时时勤护。
???
-塔林-
■讲经台。此台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当时住持表自和尚领众所建。如今游人寻访祖迹,登上此台,视野开阔,思接千载。
■五祖大满禅师塔。塔位于讲经台下侧,民国二十一年()建。由青灰色砂岩石单件垒砌。下有四方形须弥座塔基,由四方砂岩石垒砌。五祖弘忍大师塔,唐代宗赐名“法雨”,系藏真身之处。民国十六年()四月弘忍真身遭毁,故建五祖大满宝塔,埋葬其舍利。
■释迦如来多宝佛塔。五祖寺区第一道胜迹,建于宋宣和三年(),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塔为青灰花岗岩石构,仿楼阁式塔,八角五级。体态端庄稳重,雕刻秀雅玲珑。南面辟佛龛,内供跏趺坐佛像一尊,龛右壁镌“释迦多宝如来石塔”,左壁镌“住持僧法演沙门表自石□,宣和三年辛丑岁二月十六日”。右侧刻“僧惟□外化信土同建此塔”。
■三千佛塔。塔系宋宣和三年(),住持表自初建。青灰花岗岩构,楼阁式塔,八角五层。塔基双层,为正方形,上置八角须弥座,上下枭为相向莲瓣,束腰部刻四季花卉与瑞兽,相间四角各刻浮雕托塔力士。
■孤怀禅师墓塔。共3级,高5米多。第一级左边刻有塔铭“清康熙四十三年”、“再住方丈口口”两行小字。字迹模糊,并在文革中受到破坏。据考证,康熙四十三年前五祖寺方丈为孤怀。孤怀圆寂于康熙四十三年,无疑此塔是孤怀墓塔。
■法演塔。昔年弟子众,今日塔一尊。若问道何在?请听风入松。
■十方佛塔。宋宣和三年()由住持僧表自所建。正称十方佛塔,又名七佛塔,七如来塔。造型精美,而七级塔身是五祖寺现存诸塔中之独见。由于该塔座落于自然上举的岩盘之上,愈显挺拔刚劲,体态秀美。
■千仞岗墓塔。系用一块长四方形青灰色岩石独立而成,形如立柱,孤锥地上,长宽均30厘米,高2米多。正南镌刻塔铭“磬山第三代千仞岗禅师塔”字样,右边刻有“大清康熙六年立”。
???
-石洞-
■授法洞。原名斗法洞,亦名指石洞。相传五祖入东山,五显神争其地,祖坐山窝,与五显神斗法,遂成一洞,因此得名。如今洞内上方巨石上仍然留有五指手印。清代改名授法洞,并镌刻于巨石之上。
■桃源洞。原名三佛洞,又名莲花洞。在授法洞之上。洞内可容纳60人左右。四周松杉茂密,环境幽深。据记载,北宋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在五祖法演门下时,常于此洞中夜话,故名三佛洞。清代改名桃源洞,并加筑石门,门上方镌刻“桃源洞”三字。
■棋盘石。棋盘石位于放光石前左侧。从平地突兀而起的一块巨石,西面凿有7级台阶,可拾级而上。石上平如桌面,镌刻有大棋盘,棋盘四周,各能坐2人。相传弘忍等历代高僧常在此下棋。
■放光石。放光石位于讲经台左下侧山崖旁。系一块完整的红白灰色大岩石,高约米,宽22.2米,光泽照人,像面大铜镜陡立山旁。石面右下角镌刻有“放光石”三字和一尊铁线描佛像。雨后初晴,山水飞溅,艳阳斜照,异彩夺目,酷似石壁放光,因此得名。
???
-廊道-
■南廊。五祖真身殿东面小门出去,即为南廊。多年前,南廊留下了神秀和惠能两首著名的偈子,其中的曲折故事以石刻绘画的形式表现在南廊,生动再现了六祖《坛经》全本,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是一部完整的禅宗祖师求法、传法的故事画廊。
■东山古道。位于东山之阳,下起蔡田(五祖镇)一天门故址,上达东山主峰白莲峰,全用花岗岩石板铺就。全长4公里,最宽处4m,最窄处1m左右。此路是历代登山寻胜的唯一通道,原为土径,北宋宣和四年()住持表自募化铺成石路,施主各修一段。一步一个脚印,修行不就是如此吗?
■飞虹桥。建于元至正二年(),系全花岗石结构。上建封闭廊屋。廊头东西两端有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的仿四柱三间三楼牌坊。两额之间嵌有阴刻石匾额,东头书为“放下着”,西为“莫错过”。这六个字,可谓道出了禅的真髓。
■飞虹桥上的油朴树。东晋古树,至今已有千年,几历枯荣,仿佛佛法一路走来,依然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