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0日《弥勒新闻》视频,时长10分35秒新闻视频内容提示
1.李健专题调研南盘江干流国控断面江边桥水环境整治工作
2.弥勒市组织收听收看全民国防教育宣讲报告会
3.弥勒市年“获得电力”营商环境服务周活动启动
4.弥勒市老体协与蒙自市老年人合唱团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联谊会
5.海采:我们这十年
▽以下是正文
弥勒,绿绿绿!美美美!
弥勒自古钟灵毓秀,山川壮美。
近年来,弥勒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多措并举走生态优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让弥勒变得更加美丽,让市民尽享生态城市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弥勒绿色发展的典型“绿美蝶变”。
△视频制作/肖伟
弥勒:诗意栖居把城市空间留给市民
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弥勒城山环水抱,市民们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城市生态空间,尽享生活。
近百个大大小小的公园是美丽弥勒的“颜值担当”,寄托着弥勒人的“绿色生活”梦想。
:习爷爷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是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绿化家园、维护生态平衡。
:弥勒是一座崇尚自然,呵护生态的绿色城市。这里开门见绿,推窗现绿,移步皆绿,生活在这座城市很幸福。
发挥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弥勒的绿美景区、绿美社区、绿美校园、绿美乡村等构建乔、灌、草相互搭配,叶、花、果相互结合的近自然生态群落,打造多元共生、安全稳定的生态系统,让美丽家园弥勒充满生机活力。
弥勒:无中生有,景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如今弥勒已形成了湖泉、红河水乡、甸溪河、太平湖、东风各片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空间格局,相继获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称号、云南省“美丽县城”荣誉称号。
弥勒“无中生有”——太平湖森林小镇
太平湖森林小镇经过石漠化治理,形成了山顶生态林保育带、山腰绿化景观林过渡带、山底复合农林缓冲带、湖滨防护林隔离带、湿地水生植物净化带组成的立体综合生态修复体系。
规模化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构建了极具推广价值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绿色生态旅游”样板。
改造前的太平湖,遍地杂草,漫天黄土↓↓
改造后的太平湖,绿树成荫,草长莺飞↓↓
弥勒“无中生有”——东风韵小镇
年,东风韵开始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奇迹在发生,项目打造集特殊观赏体验价值、鲜明个性和吸引力、浪漫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端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国家现代农业旅游综合体。
东风韵改造前,仅是一个小型灌溉水库——鸡街铺水库,俗称“东风长塘子”。↓↓
现在的东风韵小镇已是名声在外,文化艺术特色小镇成为了弥勒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弥勒“无中生有”——可邑小镇
可邑小镇景区连接通道绿化项目,对道路沿线的两旁景观作提升改造。村内生态优美、环境宜人、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
弥勒“无中生有”——红河水乡
红河水乡年开工建设,项目打造民俗水乡、品质水乡、品味水乡、欢乐水乡四大重要功能,如今的红河水乡四面已绿意盎然。
弥勒“无中生有”——湖泉生态园
湖泉生态园将城西的一片荷花池塘扩建改造成碧波荡漾的大型人工湖,与附近温泉景区共同组成湖泉生态园,是弥勒构筑山水园林城市的起步工程,提升了弥勒的城市品位,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弥勒“无中生有”——甸溪河湿地公园
近年来,弥勒市围绕“治水、治污、生态、文化、旅游、景观”方针,对甸溪河城区段24.8公里进行综合治理,以恢复甸溪河优美环境及良好生态为主要目标,将甸溪河建设成兼具水质改善、生态修复、吸纳雨洪、河湖联通、绿道康体、文化展示、商贸旅游、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综合滨河线形绿色发展空间,推进弥勒市创建森林城市建设。
甸溪河湿地公园治理前↓↓
甸溪河湿地公园治理后,岸边绿树成荫,河中碧水如玉↓↓
弥勒:绿色发展经济跑出加速度
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弥勒市找准定位,特色文旅、农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经济跑出加速度。
“十三五”期间,弥勒累计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多亿元。
年上半年,接待旅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5亿元。旅游已成弥勒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今天的弥勒,正在续写诗意生活的新篇章。规划了“一主、两副、一园区”平方公里的城市空间格局,实施棚户区改造带动城市更新,建成区面积扩展到30.7平方公里。
未来,弥勒市将全面贯彻落实
省、州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决策部署
融合“山、水、田、园、城”等要素
推进城乡融合互动
让弥勒大地
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
总编/杨锐
原标题:《弥勒,绿绿绿!美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