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小编写了很多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有人质疑难道除了这些故事,就不能谈谈其他的民间传统文化吗?
当然可以,民间传统文化是一棵大树,孕育出丰硕的果实,其中任何一个分支,都足以投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学习。今天就说说拜佛的一些民间学问。
说到拜佛,中国人有一个传统,那就是“遇庙则入,遇神则跪”。实际上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用胡适先生的话说,“中国人的信仰从来不固定某种宗教,而是追求实用主义的跪拜神佛。”
简单的说国人对佛教的崇拜,集中反映在对菩萨的崇拜上,从印度的繁杂的菩萨中选出了四大最具代表意义的菩萨,建立了一套完整信仰体系。
有趣的是,印度佛教从头到尾都没系统准确指出到底有多少菩萨,即便常说的八大菩萨也有很多版本,其原因在于印度文化内部的分歧差异,导致印度佛教也具有多元性和杂乱性,不同的典籍中对菩萨的名字也都存在重大的分歧。
其中最常见的版本分别是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虚空臧菩萨、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除益障菩萨、地藏菩萨。
但即便如此,中国人依然认为繁琐,佛教传到中国再次得以简化,从这八大菩萨中拣择出了观音、文殊、普贤、地藏四位菩萨,确定了不同的分工,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四大菩萨”。
中国人怕麻烦,喜欢把一些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减少由于职权交叉带来的不确定性。以中国人特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思维模式,避免了菩萨之间可能因为分工不明带来的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让信仰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这种改进并不是佛教专业人士刻意地推进,而是在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明代才沉淀确定下来。
文殊、观音、地藏、普贤这四位菩萨的地位确定来源民间传说,其职责定位是由老百姓认可确定的,根据不同的需要,拜不同的菩萨,最终达到“有求必应”的目的。
简单地说,文殊菩萨代表“知”,观音菩萨代表“情”,地藏菩萨代表“意”,普贤菩萨代表“行”。最终和儒家传统文化“知情意行”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文殊菩萨为例。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的,总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人看不透就会产生苦恼,而解决的方法只有树立“正智”,增长心智。
文殊菩萨代表着智慧,这是一种不同于凡间智慧的永恒智慧。其前提是看破财色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明白万物缘散缘灭,放下自己内心的执着,最终获得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放下不等于不生活,活在当下的关键是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这一切都是由文殊菩萨负责教导世人。所以求智慧,求学业,求领悟最终拜文殊菩萨。
相比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知名度略微小一点,但在佛教体系中,他的位置始终位于第一位。这就就是为什么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被尊为“金色世界”的原因所在。
在有些人看来,菩萨们似乎都一个模样,其实不然。文殊菩萨具有显著的外貌和动作特征。
1.童子相,这象征着纯洁的心灵。
2.骑着青狮坐骑。
3.头戴五佛宝冠,寓意佛家五种智慧。
4.身体微微右倾。
5.因为象征智慧,所以大多手持书本(又是也手持宝剑,寓意斩断一切无明愚痴、五毒烦恼)。
与文殊菩萨有关的有三大节日,分别是农历十月二十日文殊菩萨出家日。腊月二十二文殊菩萨的成道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的圣诞日!
不管你是否信佛拜佛。佛教有一点非常好的,广发善心广行善业,多行善不作恶。善恶到头终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