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五弥勒菩萨因识心圆明而得圆通

很多人喜欢把心理学与佛教的唯识学联系起来,因为它们都与意识相关。但心理学是世间学问,它通过意识的研究,希望能帮助人们转负面心理为正面心理,从而提高生命质量。这是一种转相的学问,并不能从相的结缚中解脱。而唯识,是一种出世间的学问。它通过修行,把自己从各种善恶幻识中解脱出来。

继续边读边聊《楞严经》。

弥勒菩萨当即从座而起,顶礼佛足而对佛陀说:“我回忆往昔微尘数劫前,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出家,世间名利心重,喜欢交游名门望族。那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契入三摩地。经历无数劫以来,以此唯心识定事奉恒河沙数的如来,求世间名利的心已经停歇灭尽没有了。至到燃灯佛出现于世间,我才证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虚空如来国土的净秽之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的。”

弥勒菩萨回忆修道的过程。微尘劫前就已经随日月灯明佛出家,他当时世名心重,日月灯明佛教他修习唯心识定。后来历经无数劫修行,世名心才歇灭。到燃灯佛出现于世,他方证得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明了一切净、秽国土,皆是唯心所现而已。

这就好比在世间法中,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最糟糕的时代。时代本无所谓最好与糟糕,但随着每个人的心念分别,而有了不同。

“世尊,我明了一切法皆是唯心识所现的缘故,证到了识性流出无量如来的境界。如今得授记将次补佛位。佛陀问圆通法门,我以谛观十方世界唯识所现,识心圆满明达,证入圆满成实相,远离依他起性和遍计执,证得无生法忍,以这个法门为第一。”

弥勒菩萨由于明了一切法唯心识的缘故,证得“识性流出无量如来”。这里的“如”是指真如自性,“来”是指一切法。“如来”即一切法皆是从真如自性而来。至于“来”的是什么样的法,则是“唯识”所现。

但是,凡夫攀缘相见,故而对凡夫而言,是“识性流出无量来来”。这里的“来来”,就是法中生法,相上生相的意思。比如说,看见花的色阴,又生出了“花好香”的受阴,这就是相上生相。故而凡夫攀缘念,并不是“如来”。

凡夫识心的产生,无非是依他及遍计执。“依他”是指依他起性的意思。“遍计执”是指执着某个结论,将它周遍于一切境。

比如前面的演若达多的发狂。如果认为,是演若达多发现自己的头不见了,故而发狂,这就是依“头失”而起的狂性,为“依他起性”。如果执取这个依他起性的结论,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就是“遍计执”。

很显然,这种“依他起性”是一种因缘戏论。从原因看,“头失”是错觉,并不实际存在;从结果看,即使有了这种错觉,也并不意味着有这种错觉的人一定就会发狂。如果遍计执着这种戏论,就更是一种戏论。

又比如说,追电视剧的人常常“依他起性”而产生种种情绪及妄念。入戏深者,更会产生严重的“遍计执”病。他们常常分不清演戏和现实。他们以为剧中坏人在生活中也坏,剧中好人在生活中也是好,往往产生盲目的仇恨和追捧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凡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往往因此而产生许多是是非非的争论。比如说,这个人对我好,所以他是好人。因此,你不能说他不好。

“依他起性”者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因缘是不同的,对你好的人未必对另外人好。以对你的好而起“好性”,并且遍计执着另外的人也要和你持同一观点,这样怎么不会起诤讼呢?只有远离依他起性和遍计执,识心方能空灵而入圆明,从而证得无生法忍。

弥勒菩萨将候补释迦牟尼佛位,作贤劫中的第五尊佛,他来娑婆世界示现成佛,说法教化众生。

(当觉)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jt/1841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