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皆堪作佛。佛也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任何分别心,那是不是说每个人此生都与佛有缘呢?并不是。我们只能说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善根和悟性,即种子,但是人们往往“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种子种不好,果实自然不圆满,一切还要看各人自己的因缘果报。虽然此生修得人身,但若没有足够的福报,也是难以与佛结缘的。
人们往往被世俗的各种权钱利益假相迷惑心性,在苦海里轮回,甚至造作恶业,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善根不具足,是无缘闻到佛法的。佛门里有句话: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佛门广大,不渡无缘之人。没有种下足够的善因,无法见到如来自性,也难以获得究竟解脱。与佛无缘的人,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导,所以“无缘不可渡”。那什么是“与佛有缘”呢?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一、深信因果,布施行善
学佛首先要深信因果,佛法就是因果。佛陀当年悟道,通彻三世因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难道这因果是佛陀发明的吗?不是,因果,它一直都客观存在,佛陀也只是发现者。因果也不是佛教的专属名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如是果,真实不虚。佛法劝人向善,就是要人们种善因、积福德,福报和好运才会显现。
有那么句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与佛有缘的人,必定深信因果,不造恶业。因为他知道:人在做、天在看,万事逃离不了因果报应。要想避免灾祸,就要从“因”上下功夫。人生的福祸兴衰不在天定,都在自己的手里,要想得到,就要付出,不怕吃亏。“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善恶到头终有报,从来因果不用忙”,多布施行善,就是在与佛结缘。
二、喜欢亲近佛法僧三宝
小编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一到寺院,瞻仰到庄严的佛菩萨圣像,闻到清新的檀香,看到一卷卷充满智慧的经卷,以及遇到无比庄重威严的出家师父,就心生欢喜和感恩,这样的人往往佛缘深厚,有足够多的善根。特别是那些喜欢听经闻法的善信,他们听到佛法开示就非常欣喜,喜欢亲近,喜欢感受寺院道场清净的氛围。
有人说,佛经看不懂,跟随出家师父上早晚课,感觉师父们念的咒语不太懂,也很晦涩,便怀疑是不是自己悟性太差。其实,佛经并不难懂,只要用心去感悟,便能从中受到法益。心烦或者心不安稳的时候,心中默念或者抄写《心经》,清净自在,远离一切颠倒妄想。
三、心存慈悲、护生放生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菩萨利益众生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条件,即使是无缘众生,也发大慈悲心救度。佛菩萨视众生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将众生与自己视为一体。这是真正的慈悲,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与佛有缘的人,必定是善良慈悲的人,心性与佛菩萨相应。
大家都知道佛教里要求茹素,不杀生,不结恶缘。这其实就是在培养大家的慈悲心,教导大家消业积德,在与有情众生广结善缘的同时,为自己积下无量的善业和福报。随缘放生,我们每积下的一分善缘,都藏在我们的命运里。记住一句话: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四、懂得忍辱包容、不起嗔恨心
相信大家对弥勒佛并不陌生,“家家弥勒佛,户户观世音”,弥勒佛最大的特征,便是他那大腹便便的肚子和开口常笑的相貌。为什么以这种形象示现塑像?就是在告诫世人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不要斤斤计较,有那么句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遇到任何诋毁、侮辱,不要急着辩解,人生的大智慧在于能容、能忍,不与小人争,不与小人为伍,才是智者。不要遇到事就大发脾气,生嗔恨之心。“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脾气上来了,障碍和不顺也就来了。我们要学弥勒佛那样的睿智和胆识,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佛弟子。忍辱包容、不生嗔恨,就是在与佛结缘。
以上4大特征,你有没有?有人问,为什么要与佛结缘?正如武则天为佛教经卷题写的“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难闻、人身难得,遇见佛法,是为了遇见更好自己,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通透,知道自己的来处,更明白人生的归途,自己渡自己,自己掌握改变命运的“船舵”。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