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弥勒丨阿细跳出新生活

可邑小镇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以北约21公里处,距石林景区约40公里。可邑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地。

“可邑”是阿细语为“吉祥之地”,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步入弥勒彝山的可邑旅游小镇,感受到的是最原汁原味的彝族生态文化。

走进大山中的可邑,仿佛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宁静的山村、古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精美的壁画,酿成一杯浓浓的彝族阿细文化的美酒,流连忘返。

“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能唱歌”,这就是弥勒市可邑小镇与生俱来的天赋。

大三弦弹起来,巴掌拍起来,长号吹起来,狮子跳起来,刀叉舞起来,美酒端起来,彝歌响起来...阿细人用这种民族特有的方式欢迎着每一位前来的客人。

“阿细跳月”原称“跳乐”,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是阿细人男女社交的娱乐形式。

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并不时发出“哦、哦、哦!”的欢呼声。

“阿细跳月”通常节奏明快,舞姿粗犷奔放,且有老人舞和青年舞之分。老人舞弹的是小三弦,舞步轻慢稳重。

青年舞则弹大三弦,热情激越,舞步欢快奔放。在弥勒的民间一直流传着“大三弦一响,脚底板发痒”说法。

在历史缓慢冗长的进程当中,大三弦舞和小三弦舞历经了曲折沧桑的磨砺,最终成就为一朵艺术舞台的奇葩。

当节日或农闲,邻近村寨未婚的成年男女青年先约定聚会的时间地点,相会前,女方在林中梳妆打扮,故意磨时间,男方明知女方在梳妆,也故意把短笛吹得短促,把大三弦弹得急迫,一方急,一方缓,别有一番情趣。

村寨中身穿彝族传统服饰少女。

自年以来,村里组织了50多人的阿细跳月队,扶持10户农民发展农家乐,部分村民开展了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开门迎客搞起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有了旅游收入。

漫步在小镇中,随处可见具有当地风土人情的壁画,栩栩如生。

小镇上的“阿细舞狮”墙绘。

可邑村以“歌舞+旅游+扶贫”文旅车间发展新模式,让贫困户在跳月队跳舞、在景区当保安、导游等,帮助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作者:鞠芝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lp/163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