幅中国佛教历代佛画精品

资料来源:坦腹斋观世音像唐佚名壁画27.6cm×89.2cm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引路菩萨图唐佚名绢本设色80.5cm×53.8cm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引路菩萨图唐佚名绢本设色80.5cm×53.8cm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诸佛菩萨供养菩萨北魏壁画敦煌窟窟顶人字披东披《飞天》北魏甘肃麦积山石窟76窟顶部藻井局部伏生授经图唐王维绢本设色25.4cm×44.7cm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反弹琵琶图唐佚名壁画甘肃敦煌莫高窟2窟金刚力士像唐佚名绢本设色64cm×8.5cm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藏说法图唐佚名麻布设色2.5cm×6.8cm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藏各国供养人唐佚名壁画95cm×80cm甘肃敦煌莫高窟03窟各国王子图唐佚名壁画尺寸不详甘肃敦煌莫高窟65窟罗汉图宋刘松年绢本设色7.2cm×5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补衲图宋刘松年绢本设色4.9cm×5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二祖调心图宋石恪纸本水墨35.5cm×29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番王礼佛图宋赵光辅绢本设色28.6cm×03.5cm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维摩诘像宋佚名绢本水墨89.7cm×5.5cm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天女献花图宋刘松年淡设色40cm×5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士像宋贾师古绢本设色42.2cm×2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憩寂图宋佚名绢本墨笔22.8cm×23.cm上海博物馆藏八高僧故事宋梁楷绢本设色26.6cm×64cm×3上海博物馆藏布袋和尚图宋梁楷绢本设色3.3cm×24.5cm泼墨仙人图宋梁楷纸本水墨48.7cm×27.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六祖斫竹图宋梁楷纸本墨笔73cm×3.8cm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观音像宋法常绢本水墨布袋和尚图宋法常纸本水墨96.7cm×4.5cm五百罗汉·布施贫饥宋周季常林庭.5cm×53.cm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宋周季常林庭.5cm×53.cm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五百罗汉·洞中入定宋周季常林庭绢本设色.5cm×53.cm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虎溪三笑图宋佚名绢本设色26.4cm×47.6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燃灯佛授记释迦宋佚名绢本设色26.2cm×38.2cm辽宁省博物馆藏十六罗汉·第二尊者宋赵琼绢本设色85.6cm×47.5cm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佛教罗汉图五代贯休禅师的6罗汉图涅槃图吴彬立轴绢本设色.2cm×.4cm日本圣福寺藏六尊者像卢棱伽册页绢本设色30cm×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二祖调心图石恪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卷纸本水墨35.5cm×29cm达摩六代祖师像明戴进绢本设色33.8cm×29.5cm辽宁省博物馆藏放大图放大图无量寿佛图丁观鹏立轴瓷青纸金画99.3cm×6.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药师净土变相图(部分)佚名绢本设色cm×67cm大英博物馆藏弥勒说法图佚名壁画04cm×26cm柏林印度美术馆藏佚名麻布设色2.5cm×6.8cm柏林印度美术馆藏引路菩萨图佚名绢本没色80.5cm×53.8cm不列颠博物馆藏观音图(部分)丁云鹏立轴纸本设色97.2cm×33.cm辽宁省博物馆藏 观音图金礼赢立轴纸本设色.6cm×44.cm浙江省博物馆藏观音图法常南宋绢本墨笔淡彩72.2cm×97.6cm日本京都大德寺藏大士像贾师古立轴绢本设色42.2cm×29.8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世音像佚名壁画27.6cm×89.2cm(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佛传“幼儿布施”图佚名壁画58cm×40cm(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地藏十王图(之一、二、三、四)陆信忠轴绢本设色53.7cm×37cm(日)永源寺藏   天女献花图刘松年册页绢本淡设色40cm×58c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达摩六代祖师像明戴进绢本设色33.8cm×29.5cm辽宁省博物馆藏达摩六代祖师像明戴进绢本设色33.8cm×29.5cm辽宁省博物馆藏一团和气图明朱见深纸本设色47.8cm×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伏生授经图明杜堇绢本设色47cm×04.5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寒山拾得图明蒋贵绢本淡设色73.5cm×05.5cm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佛像轴明吴彬纸本设色三教图明丁云鹏纸本设色5.7cm×5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渡海观音图元极乐世界庄严图一团和气图朱见深明纸本设色47.8cm×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准提菩萨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观音明代八大菩萨右轴明代八大菩萨左轴明代甘肃武安水陆画《阿弥陀》明代释迦牟尼佛水陆画中上堂中三世佛中的一幅明代如来佛邢慈静明吴彬罗汉图长卷绢本,设色42cm×.3cm(日)私人藏明吴彬罗汉图(部分)明吴彬达摩图绢本,没色8.8cm×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吴彬涅槃图绢本,设色.2cm×.4cm(日)圣福寺藏明吴彬十六罗汉图纸本,设色33.7×0.cm(美)大都会美术馆藏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手卷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局部明代吴彬《十八应真图卷》局部无量寿佛图清丁观鹏瓷青纸金画99.3cm×6.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殊菩萨修行成道地鲁山文殊寺百里画廊中国·河南

附:文殊菩萨修行成道地――河南魯山百里画廊·魯山文殊寺文殊菩萨清静修行之地——文殊寺,在远古时期是原始先民祭祀天地社稷和神仙祖宗的祭坛。先民们建祭坛时,依照八卦原理,前三后三植下六棵银杏树,后被山洪冲走一棵,成为今日我们看到的前三后二共五棵银杏树。中州大地古有妙庄国,含今河南鲁山、宝丰、郏县、平顶山市区等区域。妙庄国的妙庄王和宝德皇后生三位公主,长公主妙颜、二公主妙音、三公主妙善。妙音公主在鲁邑西南偏山坳之间的俺窟沱寺修行悟道,后在五台山成佛,被如来佛封为文殊菩萨,是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又称妙音菩萨。文殊菩萨所修行的山,现宝盖灌顶,静然无风,宝地掌平。证道后,山上常有彩云舒布,隆冬雪霁,青紫可爱。――《大明一统志》卷三十一文殊菩萨为众佛之师、古佛再来,是过去无量世诸佛之师,曾引导无量数修行者证得佛果。佛陀曰: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放钵经》后在文殊菩萨度化之下,妙颜、妙善皆皈依佛门,妙善苦心励志,舍身救父,终在平顶山香山寺涅槃道化为观音菩萨;妙颜潜心修行,是为普贤菩萨。后妙庄王、宝德皇后也弃国修行,是为岩菩萨和急脚菩萨。隋唐年间,文殊寺规模宏大,曾有八百僧人在此弘法利生。宋至正四年()、明成化元年(59)、清乾隆三十四年()、清道光二十五年()等,文殊寺历经数次大修。清道光二十五年《重修文殊俺窟沱寺碑记》载“鲁邑西南偏山坳之间,旧有文殊俺窟沱寺,白云为藩,青嶂为屏,绿竹映阶,银杏封宇。即古之丹邱珠林无以过之者。”

最近一次重修始于年,历时十年,原址重建了文殊寺前院和文殊书院等。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END-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将点亮一盏心灯!

文殊菩萨修行成道地

俺窟陀山文殊寺百里画廊

中国·河南

文殊寺——深山古寺银杏参天

巍巍青山藏古寺,悠悠白云话沧桑。鲁山县文殊寺坐落于海拔2米的俺窟沱山上,云蒸霞蔚,群峰竞秀,茂林修竹,飞瀑流泉,禅静幽雅。那是远古的经典,那是曼妙的世界。

文殊寺位于鲁山县城西南五十公里的四棵树乡平沟村。文殊寺,又名“庵窟沱寺”,岁月遥深,千年古刹至今保持着那份从容、幽静。

文殊寺之得名,缘于它在历史上的神奇传说。相传远古时代,文殊圣母在此山上将佛法授传于释迦、如来、弥勒、达摩,四弟子皆修炼成功,佛法无边。在百姓心中佛道是一家,由此庵窟沱山也被世人称为中国仙山之一,庵窟沱寺从此定名为文殊寺。文殊圣母被尊为万佛之师,智慧之母,世代受人顶礼膜拜。鲁山县是一方宝地,风水汇聚,高僧驻足,神仙歇脚,皇帝加封。鲁山人以身居宝地而自豪,大山庇着,神仙护着,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文殊寺的历史悠久,有着很多传奇故事。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曾任鲁阳太守,他的“兴学教”造福一方。在《水经注》“滍水”一章中,详细记载了鲁山的河流地貌、山川风物、古迹遗址、风土人情等,其中就有文殊寺。

隋朝末年,李世民兵发中原,被隋军围追堵截,仓皇逃到团城的深山巨谷之中,失魂落魄的他面对文殊菩萨许下宏愿:“求菩萨助我夺定中原,建造大唐美好河山。”此后,李氏父子终夺下江山,建立李家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贞观4年为庵窟沱寺内的文殊菩萨和观音菩萨加封,金衣加身,佛光四射。

唐代为文殊寺的鼎盛时期,晨钟暮鼓,寺僧百人,殿宇辉煌,一派繁华。

唐武宗会昌元年,即公元84年,日本高僧慧萼从山西五台山敬请了一尊观音菩萨像(即当今普陀山供奉的“不肯去观音”)回国,途径鲁山县,在文殊寺的银杏树下小憩,传说文殊菩萨显灵,此后树下便开设有文殊道场。

深山孕育灵气,高人无不探寻。大禹、元德秀、范仲淹、梅尧臣等名家,都沐浴过鲁山文殊寺的佛光灵气。

感受寺僧清净而雅致的生活,聆听四周的群峰和千年银杏,给寺院输入了无尽的天籁妙音;领悟悠悠绕寺的瑞云,似是诉说着佛菩萨的大德善缘;不绝如缕的香云,预示着未来的幸福与吉祥。身居寺院,祥瑞满身。站在心之峰顶,宠辱皆忘,万物皆在脚下。

千年银杏古树

如今,当年的银杏树已参天,成为文殊寺内最美的景致。一夜秋雨过后谢落满地金黄,置身于被金黄包裹着的文殊古刹之中,让人仿佛梦回大唐。

这些古银杏树之中的五棵造型独特,被李世民加封为“银杏之王”。它们前三后二排列,人称夫妻树,低者为雌,树围5米,高35米;粗者为雄,树围6.9米,高43米。银杏树虬枝盘错,树干如擎天力士,冠幅形似巨伞,终日为寺院庇荫。

鲁班与文殊寺银杏树

土木工匠们的祖师爷鲁班与文殊寺的银杏树也有渊源。

鲁班是春秋末年“鲁之巧匠”,被百工匠人尊为鼻祖。相传,建中岳庙时,国君要求要用文殊寺的银杏树做个大匾额,百姓不忍伐树,就把这事儿告诉了墨翟(墨子),墨翟把百姓的苦恼转告了鲁班。鲁班来到这儿,绕树转了三天,终于想出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亮出绝技,在银杏树正中竖着锯下一块“中心板”,树却安然无恙,千年依旧。如今,树干内树皮上的锯茬儿清晰可见,神功所至,千载留迹。

施舍的智慧

释弘一

《施舍的智慧》

作者释弘一

朗诵李恒涛

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布施即施舍,是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破迷开悟的一大法宝。

释迦牟尼佛出生时即会走路和说话,佛指天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不是在夸大自己,而是在表法。其意思是说,宇宙万有之中只有一尊佛是真的,是创造万物的佛。这尊佛是谁呢?就是自己!其余的人事、精神、自然等环境都是这尊佛化现的,人人都是化现一切的唯一的一尊真佛,因此,佛说众生平等无有高下。

顺生孽,逆成道。世俗之人迷惑颠倒,以虚为实以假为真,欲望丛生、永无止息、苦不堪言;学佛之人不为得喜、不为失悲,无名闻利养之烦恼,以受到挫折、遭遇逆境为灵性提升之佳机,了悟人生真相,达到至善至乐之境界。

“我”是谁?“我”是小宇宙,小宇宙和大宇宙无二无别。“我”即是整个宇宙的一切,因为整个宇宙的一切无一不是我心所现我识所变。宇宙是一种幻化之象,换句话说,它即是我,我即是它。我爱别人就是爱自己,我恨别人就是恨自己,我要为眼前的一切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因果通三世,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天上没有一片雪花会落错地方,因缘果报真实不虚,舍是因、得是果。世上只有因果缘份,没有好人坏人。万法皆空,唯有因果不空。

别人是你化现的,给予别人就等于给你自己,别人得到了就是你得到了。比如,当你没钱时你把勤舍出来,钱就来了,这叫天道酬勤;当你有钱时你想广交朋友,把钱舍出来,朋友就来了,这叫财散人聚;当你有朋友了,想得到事业,你把德舍出去,事业就来了,这叫厚德载物;当你事业成功了,想得到灵性的提升,体现人来到世上的真正价值,你把智慧舍出来,心系沧桑依教奉行,例行社会责任、做公益事业,普度众生,这叫德行天下,天堂佛国就现前了。

布施是一种社会需要。古往今来,或天灾人祸,或疾病逆境,社会上总有一些人需要施舍,灾年救济、荒年施粥、路施乞丐等等,都是布施的慈心善行。

布施功德不可思议,只要依照佛说的原理方法去做,一定会有求必应,心想事成。

因此说施舍是智慧,是人生真相,是放下解脱之道!

二〇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tq/1621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