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弥勒市弥阳街道通过‘支部联运、思想带动、产业拉动’,以先富带后富、先进帮后进的方式,破解山区村产业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致富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山城结合’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促进辖区内各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近日,弥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德成对笔者说。
母乃村统一集中建设的标准化蔬菜大棚
弥阳街道辖城区、坝区、半山区、山区,近年来,发展不平衡成为街道迈向共同富裕的短板。经过反复调研思考,该街道推出“山城结合”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城区先进社区多头帮扶山区村,破解多年来制约街道发展的短板,并催生出万寿菊、大棚番茄等特色产业,3个山区村实现华丽转身,蝶变成“幸福村”。
种植户采摘脆红李
母乃村四面环山,平均海拔米,山高坡陡,且多为沙石土,除村委会所在地,大部分土地缺水。长期以来,母乃村村民以种植玉米、毛豆、南瓜等作物为主,增收缓慢。该街道章保社区、菜花社区、牛背社区、铺田社区轮流选派思路开阔、担当实干的干部对母乃村32名村组干部在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由章保社区牵头帮扶,整合母乃村土地资源65亩,发展大棚番茄种植。
母乃村番茄丰收
走进母乃村大棚番茄种植基地,放眼望去,番茄藤郁郁葱葱,藤蔓上硕果累累。由于番茄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全国各地。“在城区社区的帮扶下,我们大力发展大棚番茄,除了在本地的超市、水果店销售一小部分外,大量番茄通过线上渠道销往江西、安徽、湖南等地,全村年增收多万元。村民们盖起了新房,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幸福村’。”母乃村党总支副书记张少华说。
自实施“山城结合”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来,古城社区牵头,中以则社区、盘龙社区配合帮扶,对当甸村投入资金进行人畜饮水、道路修缮、公共设施等项目建设,并根据当甸村的产业基础、地形地貌等,发展苹果、脆红李、万寿菊等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种植户在采摘苹果
走进当甸村,可以看到树上长苹果、树下开黄花的景象。结合海拔高、气候适宜的特点,当地发展立体农业种植。同一片土地上,水果挂满树梢,玉米、南瓜等作物长势良好,农户实现一地双收。“在‘山城结合’乡村振兴机制的帮扶下,全村万寿菊从最初的亩发展到如今的多亩,将为种植户增收多万元,并带来4万多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当甸村党总支书记黄云座说。
万寿菊种植基地
曾经的小塘村山高坡陡石头多,缺水缺路缺技术。全村产业发展基础差,大部分农户从事单一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和粗放型农业种植,缺产业、缺技术成了该村发展的两大“软肋”。城西社区、梅花温泉社区、弥东社区、禄丰社区结合小塘村实际,组织致富能手、业务骨干进驻该村,各社区为小塘村提供资金、技术帮扶,以“输血+造血+活血”的方式帮扶小塘村大力发展华硕苹果、青蚕豆等产业,今年预计实现产值多万元。
通讯员:赵树龙侯园园文/图
责编:杨伊曼王静旎
“”是云南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官方调查电话,请放心细致接听,客观公正回答问题,切勿挂断、拒接和使用不文明用语,感谢您的支持和配合!
原标题:《弥勒市弥阳街道:“山城结合”帮扶机制促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