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徐磊)年是吴冠中先生诞辰周年,为纪念一代大师在中国绘画发展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与辉煌成就,荣宝斋将于5月25-5月31日在荣宝斋大厦多功能厅举办“自家江山—吴冠中诞辰周年作品展”。
吴冠中先生一直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性画家。他博采中西、融通古今,在中国水墨绘画方面,力求时代出新,在油画等艺术形式上,努力创造民族特色。此外,为配合本次展览还将结集出版展览画册,系统清晰地展现本次展览的脉络,旨在与广大艺术爱好者一同向大师致敬,共同追忆吴冠中先生的绘画之路,也以此缅怀吴冠中先生。
吴冠中在造访各地时常会去描绘佛像的造型,尤其对石佛情有独钟,灵隐寺佛光常常出现在吴冠中笔底。本次展览中呈现的这幅“弥勒佛”即是依据灵隐飞来峰的布袋弥勒佛为蓝本所作。图中的弥勒佛,袒胸露腹,双目微睁,嘴部张开,呈大笑之态。其身后有八位小僧人,或乞食、或持莲花,或遥望、或互视,姿态各异,身材几乎与契此的手掌等长,如此更突显出其身宽体胖,得天独厚。在色彩上,此作以黑白为主色调,零星点缀彩色的点与线,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与生动。《弥勒佛》可谓吴冠中先生一生的精神写照,他就像一名苦行僧,不畏艰难,一直坚持探索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道路,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狮子林》题材为吴冠中最为重要的艺术题材之一,此题材所表现的苏州狮子林和吴冠中先生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有关,这就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史有着重要影响的“风筝不断线”理论。吴冠中认为,绘画抽象就像是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与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不断线才能把握观众与作品的交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吴冠中曾频繁来到苏州写生。苏州狮子林假山石的形象,引发了艺术大师关于艺术形式美的深刻思考。“风筝不断线”艺术理念的提出和确立,都是从苏州的狮子林开始的,理论从实践中来,后来同样也指导着实践。吴冠中的这条理念后来成为指导他创作的重要思想。苏州狮子林是吴冠中“风筝不断线”理论的发源地,而《狮子林》作品的面貌,便是“风筝不断线”理论最直接的体现。
“我学过国画,爱传统,感激我的国画启蒙老师。不过我想我不算国画老师的好学生,因我又学西画了,但我并不是国画的叛徒。国画也好,西画也好,学着学着,我越来越发现它们之间艺术规律的共同性。于是,我想造一座桥,是东方和西方、人民和专家、具象和抽象之间的桥。我总在桥的两岸探寻和勘测,因之,传统的作品、老师的教导以及老师自身漫长岁月中的探索,都正是造桥必需的资料。桥不一定由我造成,但它一定会被造成,而且将有许多样式新颖的桥,我多么想看到(这)座桥的载重量和流量啊!”
——吴冠中
“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
——吴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