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动态这个区的清风廉旅线路出炉啦

“崇文守正务实创新”是新昌这座“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城中孕育出的城市精神,这种精神在大佛寺文化区体现得淋漓尽致。吕光洵、僧淑、杨岐等前人不仅赋予了大佛寺文化区独特的人文魅力,还留下了高节清风、宁静致远的人文德行。

让我们沿着前人的脚步,踏上“清廉诗文遗迹和清风廉旅线路”,开启“清廉之旅”,在锯解岩旁感悟不忘初心,在“面壁”崖下反躬自省,在明镜湖前观照自我,净化心灵。

线路图

01:石城

新昌精神

新昌,古称石城,八山半水分半田,是典型的山区县。这里的百姓勤劳朴实,敢闯敢拼,这里的官员清正廉洁,勇于担当,孕育出了“崇文守正务实创新”的新昌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新昌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的山区小县到“生态之城、创新之城、科技之城”的华丽转身。

02:木化石林

廉政之林

硅化木,颜色褐黄,雄壮粗犷,纹理清晰,坚硬无比。以其“经沧桑、拒腐蚀、守苍劲、志弥坚”的品质精神,被世人称赞和喜爱。据史书记载,南宋宰相王爚,从十九峰西侧的遁山南坡搬来木化石放置家中观赏立志,王爚也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以木化石为观赏石的第一人。

0:锯解岩

不忘初心

相传第二代高僧僧淑历经千辛未能凿成大佛,心灰意冷后离去。行至此处,见孩童正用稻草锯岩石,僧淑顿悟“坚持不懈,自能成功”。后经第三代僧人接力,终于凿成江南第一大佛。锯解岩也成为勉励后人不忘初心,锲而不舍追求高尚理想的精神寄托。

04:明镜湖

廉如明镜

明镜二字来自于一个广泛流传的禅宗故事。一日,神秀与慧能对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通过自我观照,发现心灵的尘埃和污秽,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明镜湖由此而来。

05:吕光洵墓遗迹

两袖清风

明代,新昌有民谣:“隔壁两尚书,十里两都堂。”这两尚书,指的是何鉴与吕光洵。他们在县城的老宅相邻。吕光洵官至兵部尚书、南京工部尚书,为官以干练著称,任官以来屡施善政。曾督修卢沟桥,治理三吴水患,平息过云南叛乱、川贵叛乱。回乡后,吕光洵置义田,睦亲族,乐施乡里。城隍庙内尚存遗迹。

06:唐诗照壁

洁身自好

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这是孟浩然在考进士落第后,为排遣苦闷,慕名来到新昌有感而发所写。诗中表达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意念。正如诗圣杜甫言:“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他清正的人格,清朴的诗格在大佛寺中留下了清丽但隽永的一笔。照壁边有清泉井,四角重檐平顶,外方内圆,清乾隆年间所凿。

07:莲花池

出淤泥而不染

莲花池中瓣瓣莲花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直径4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与高雅、清净和超然。

08:放生池

明池人心

人心是“池”,慈爱围筑,才能怀抱所有。上善若水,才会平滑清净。心池无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

09:“护法监督”

正气威严

天王殿中最庄严肃穆的要数韦驮菩萨。佛教教义中他负责内部管理。凭借着高度的警惕性,饱满的正义感,雷厉风行的作风而备受爱戴,在大众心中树立了正气威严的形象。他也由此被称为佛界的“护法监督”。

10:朱梅濯缨

高风亮节南宋大儒朱熹曾寓居于新昌。朱熹与新昌关系密切,曾四次来新,在石墪家里讨教学问后,写下“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后来至洞前建亭阁,筑夹溪塘,取名“濯缨亭”,表达他“隐居明志,道契沧浪”的心志。濯缨亭前,朱熹手植了一颗腊梅树,故俗称“朱梅”。每到寒冬时,独自开放。腊梅不惧风雪、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11:面壁

反躬自省米芾的“面壁”二字,沉着、豪放、俊迈。周恩来曾引用达摩祖师面壁十年的故事,赋诗: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两个字激励我们要以“面壁十年图破壁”的精神干事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壁成佛”,意在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面壁思过”,注重修身养性,以达到明理知耻的精神境界。12:齐向井

廉政清泉

齐相井在月峡岩下,为唐代大臣齐抗隐居剡县新昌时所开,历仕监察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与同族齐映同朝为宰相。宋代显忠留诗:“不知泉自那峰出,皆谓井因齐相开。甘滑堪预郦经载,渊渟疑俟桑苧来。”

1:三生圣迹

艰苦奋斗

石弥勒大佛雕凿于南朝齐永明年间(—),经护、淑、佑三代僧人历时0年雕刻而成,世称“三生圣迹”,距今已有多年,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在江南仅存的伟迹。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写了字的碑记,赞美它是“命世之壮观,旷代之鸿作”、“不世之宝,无等之业”。三生圣迹精神包含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新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三生圣迹”精神,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继续谱写美丽新昌建设新篇章。

14:禅茶一味

茗中清风

“人生当如茶,清廉胜浮华",以茶养廉在两晋南北朝就开始盛行。东晋时期,隐居于沃洲山的高僧支遁提出了“品茗清谈,禅茶一味”。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待客以礼,清茶一杯。俭而不奢,乃茶事之基本内涵。品茶如品人生,苦中有甘,甜中藏涩。细品,便能悟出“廉茶一味”。

15:杨岐宝寿

公私分明

位于库房的“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对联包含了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廉政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岐灯盏明千古”,讲的是杨岐(-),早年出家,曾在寺内库房任典赋,工作负责,公私分明。他备有两盏灯,公灯在上,私灯在下,办公事点灯用公家的油,做私事点灯用自己的油。一次,他母亲问起为何用两盏灯,了解情况后,先是赞其公私分明,然后指出两盏灯摆放位置不当,应该私灯放上,公灯放下。这样,用私灯的时候如果漏油就会滴入公灯中,不但不会浪费,也不会发生公油滴入私灯的情况。杨岐大悟,就照母亲嘱咐行事。杨岐后来开创了杨岐一派,成为一代宗师,被后人尊为杨岐派的开山祖师。“宝寿生姜辣万年”,讲的也是一位禅宗高僧宝寿禅师,在寺院内任库房执事。一天,寺内方丈(名叫戒公)生病服药需要生姜,叫小和尚去库房取用。宝寿说:“库房物资,私人不能取用。”小和尚回来告诉方丈,方丈不但不怒,反而心生惭愧,便让小和尚拿钱去买。后来洞山寺缺方丈,戒公推荐宝寿当上了洞山寺方丈,也正因为如此,后来宝寿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宗师。

16:天然胜竟

一尘无染

“天然胜竟”这四字是弘一法师晚年之作,大草龙飞风舞,气势非凡,堪称神来之笔,赵朴初先生曾驻足观赏称赞。“境”去“土”,很多人看到后认为是错别字,实为新昌石多土少的山形地貌,同时也告诉我们“竟”字无土无尘,要经常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

来源:新昌大佛寺文化旅游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ilezx.com/mlxxw/10993.html


当前时间: